8策助港青鑄匙 開啟灣區就業門

◆深圳涉及創科領域的新經濟迅速成長。 資料圖片
◆深圳涉及創科領域的新經濟迅速成長。 資料圖片

◆萬志宏團隊就港生到灣區內地城市的意願及影響因素對症下藥,提出8項建議。 香港文匯報記者鍾健文 攝
◆萬志宏團隊就港生到灣區內地城市的意願及影響因素對症下藥,提出8項建議。 香港文匯報記者鍾健文 攝


  教大析港生北上就業意願 強調投身灣區發展迎創科機遇

  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企業和青年創造龐大機遇,而在創科領域上,促進並打通相關人才流動,更是大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基礎。在特首政策組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下,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副教授萬志宏近日透過對逾千名香港八大本科生的分析,深入探索香港STEM(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大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意願及影響因素。他在研究中發現,在學期間的內地交流和實習經驗,是港生畢業後願意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就業的關鍵因素,並據此提出8項建議,包括從中小學開始,加強兩地STEM課程設計,及發揮學生組織和社交媒體作用等,幫助港青更能找到打開灣區就業及創科發展大門的「鑰匙」。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香港特區政府去年起將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恒常化,鼓勵企業聘請港青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計劃更特別為創科人才預留名額,可見創科機遇對香港青年投身大灣區協同發展的重要性。

  STEM學生看重實習交流經驗

  萬志宏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透過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的資助,團隊成功就1,100多名來自本港8所資助大學的本地及非本地本科生進行調查,完成同類研究中最大型的去粵港澳大灣區的職業發展:香港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專業大學生的意願及影響因素項目。研究聚焦香港修讀STEM的大學生,回應了香港銳意發展成為國際創科中心,STEM人才培訓及出路的關注焦點,而且本港創科離不開灣區協作互補,當中包括兩地雙向人才的流動,技術和經驗的交流。

  他介紹,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890人主修STEM學科,亦有235人主修非STEM學科,他們進行了基於計劃行為理論(TPB)設計的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結果發現,內地實習和交流的經驗,是引致STEM學生意願差異的最重要因素,擁有相關經驗的大學生前往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的意願較高。

  術語標準差異 不諳法例添擔憂

  研究指出,在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對發展前景及生活質素的好處,以及朋輩對此的態度和父母的支持,也是影響港青意願的重要因素;此外,兩地不同的專業技術標準、術語、法例等外部條件則會讓學生產生擔憂,從而窒礙他們的意願。所以萬志宏強調,準確找出影響香港STEM學生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的因素,等於找到為他們打開到當地就業發展大門的「鑰匙」。

  萬志宏說,這些實證研究的結果,印證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的重要性,也成為進一步優化政策的重要參考,他並歸納出8項建議,包括加強中小學STEM課程開發和活動設計的大灣區合作,檢視內地實習計劃安排的成效,及發揮學生組織和社交媒體作用等(見表)。

  從中小課程開始加強合作對接

  他認為,當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的STEM相關課程可以做到一致,「雙方師生的溝通自然水到渠成,在各類創科活動、比賽很容易就可以融合,長遠促進兩地創科人才交流,因此這是一個基礎。」至於港生到灣區內地城市實習計劃,亦應多安排良好經驗分享,並加強支援助學生更快適應實習工作,並建立好人際關係,為日後在當地工作發展鋪路。

  此外,本港大學亦可就兩地技術標準及術語問題,為學生提供專業培訓,協助他們提前熟悉差異,提升自信心,將來可更容易融入當地工作環境,從而提升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工作意願。

  萬志宏認為,研究中的建議為着重教育方面的改革與優化,「因為教育影響深遠,足以影響一個社會的人才結構。」他表示,研究中的建議獲得特區政府重視,包括體現在去年公布把小學科學科獨立成科,及中學科學課程改革,以及開始強化與內地機構合作,對學生內地實習活動作評估和改善。同時他亦樂見在大學校園愈來愈多學生組織參與宣傳灣區內地城市就業,各大學的學生事務處也增加了內地技術標準和術語的相關培訓,及內地職業生涯規劃分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