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炎夏3菌 慎防食物中毒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  劉啟基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 劉啟基

■進食生冷食物要小心。
■進食生冷食物要小心。

■肚痛是常見症狀。
■肚痛是常見症狀。

  本港6月至9月份可謂夏季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峰期,涉及的細菌主要是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金黃葡萄球菌。這3大「慣犯」在夏天高溫下特別活躍,且又容易污染我們愛吃的食物,因此特別邀請香港港安醫院│荃灣急症科顧問醫生及臨床毒理專家劉啟基,講解這些細菌各自常會感染的食物、感染途徑、治療方法及預防貼士。

  細菌性食物中毒 進食6小時後發作

  由細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狀,大多在進食6小時後發作,除腹瀉、嘔吐、肚痛、噁心以外,會比病毒性腸胃炎出現較高燒,較嚴重腹瀉甚至大便帶血,罕有情況下或可併發敗血症,即細菌入侵至血液循環系統,例如傷寒沙門氏菌或副傷寒沙門氏菌的腸熱病(又稱傷寒)。

  沙門氏菌的潛伏期由6至72小時不等,副溶血性弧菌則可潛伏約12至24小時。金黃葡萄球菌由於可產生毒素,所以潛伏期可縮短到進食後2至6小時,病徵以嘔及腹瀉為主。

  成人嬰幼兒 呈脫水應即求醫

  嬰幼兒、長者、孕婦、免疫力低人士、長期服用胃藥、及營養不良人士,遇食物中毒後出現併發症機會較一般人高,建議此類人士及早求醫。亦建議照顧嬰幼兒時多留意脫水指標,包括皮膚減低彈性、皮膚蒼白或呈網斑狀、哭泣時沒眼淚、 排尿稀疏、眼球及腦囟門下陷、煩躁不安、疲累等。

  一般成年人若出現太嚴重屙嘔,加上嘔吐導致不能進食,便會有脫水風險,脫水的症狀包括口乾、頭暈、疲倦虛弱、尿液減少,其他情況如大便帶血,持續高燒等,也須立即求醫。

  勿服止瀉藥 免不良反應

  治療方面,醫生會用藥紓緩患者的嘔吐及肚痛症狀,再補充水分及給予口服液,以補充鈉、鉀或電解質,紓緩脫水情況,同時處方含益生菌的藥物來抑制不良細菌在腸道滋生。一旦患者因脫水而出現四肢乏力、抽筋並有發燒,則須接受靜脈注射液即吊鹽水。部分情況如較嚴重腸胃炎症,嬰幼兒及年老患者,嚴重腹瀉,血便等,可能醫生會處方口服甚至靜脈注射抗生素。大部分腸胃炎發病時,都不建議服用止瀉藥,因為止瀉藥會可能引致腹部不適、甚至麻痹性腸阻塞、腹脹、中毒性巨結腸等嚴重不良反應。

  食物中毒患者宜少吃多餐,少口多喝,劉啟基建議進食稍加少許鹽的粥水或軟餐如通粉為主,因較其他食物容易吞食及消化,而且較少引致腹痛及嘔吐,並可一次過快速補充水分、適量鑛物質及澱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