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薈/遊社區體會多國文化

  圖:重慶大廈匯集少數族裔,大家在此努力謀生。
  圖:重慶大廈匯集少數族裔,大家在此努力謀生。


  彈丸之地的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際大都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族裔,或是旅居、或是工作、或是幾代人在香港落地生根,他們在安居樂業,融入香港大家庭的同時,生活方式仍保留家鄉的傳統文化,落腳聚居或經營生意的地方,漸漸薈萃成不同文化特色的小社區。

  訪港旅客站在尖沙咀的「韓國街」、周末到中環的「小馬尼拉」、散發絲絲尼泊爾色彩的佐敦廟街、重慶大廈的神秘「小印度」等等,令人恍如置身外國,感受不同地方的文化風情,體驗值滿分!/大公報記者 李嘉琪(文) 許棹傑(圖/視頻)

  環球大廈「小馬尼拉」

  70年代政府為了興建地鐵中環站,郵政總局搬遷至康樂廣場現址。地鐵港島線落成後,原址興建新一幢大廈,就是環球大廈。

  港島區的地標商場商廈有時代廣場、希慎廣場、國際金融中心(IFC)等,但對於在港的菲律賓人,特別是離鄉別井來港打工的菲律賓女傭來說,位處金融中心的心臟地帶,中環的環球大廈,每逢周末便是她們與同鄉朋友相聚,放鬆心情的地方。記者踏進環球大廈,幾乎每一個角落聽到的都是說菲律賓語,就如置身小馬尼拉。看見不少菲律賓人站在找換店前填寫資料,快遞店的大大小小寄去菲律賓的包裹堆滿店舖門口,這些都是來香港打工的菲律賓人掛念和愛家鄉的表現。

  在環球大廈看到家鄉零食,一面滿足的菲律賓旅客Caren表示,這是她首次來港,由在港工作的家姐充當導遊帶她遊覽香港,第一站先到訪「小馬尼拉」。她認為香港是一個很包容的國際都會,各地文化共冶一爐,各自各精彩,香港人不但沒有歧視外籍人,甚至比她曾工作的東南亞地區好,她指香港人會禮貌地說「謝謝你」,會親切地說「你好嗎」,讓她感到非常舒服。「我愛香港」Caren開心地說。

  另一位Miss romos於1993年孤身一人來港發展,不知不覺已經在港生活31年,她說一直以來都不覺得香港是一個很難融入或難適應的城市,對比家鄉的美食,她更喜歡香港菜式。她認為許多香港人都工作繁重,即使組織了家庭,都未必能處理好家庭事務,所以許多家庭都聘請家傭打理家務。Miss romos指香港人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受中華禮儀傳統文化薰陶,在法律層面有平等權利的條例,所以令僱主與傭工之間相處變得和諧。

  「小印度」重慶大廈

  曾經有多齣電影取景的重慶大廈聞名中外,是否如電影名字「重慶森林」般處處充滿危機?不同電影的描寫及新聞報道,令部分人把這幢賓館林立的大廈與罪惡溫床、黑暗神秘掛鈎:「身邊嘅朋友一聽到話去重慶大廈食嘢就即刻拒絕咗!」來自馬來西亞、定居香港7年多,在重慶大廈上瑜伽班的黃小姐憶述,當年初來港,感覺重慶大廈很不安全,生怕進入這座大廈會突然被人綁走:「畀人一種唔好嘅感覺,就好似個黑色嘅深洞,唔知會發生咩事,驚行行吓會畀人殺咗、捉咗之類。」然而,時至今日網絡資訊發達,不少人都會在網上發表到訪重慶大廈後的真實體驗,有圖有片有真相,令大眾對此地方增加了認知。

  重慶大廈於1961年落成,前身是「重慶市場」,早在19世紀末時已有南亞裔人士遷入經營商店,時至今日的重慶大廈仍有不少具印度特色及巴基斯坦商店。黃小姐經常跟隨印度裔的瑜伽老師在大廈購物及午膳,她說居港的印度人都很友善,而且他們在港生活已經有較長時間,對港人的身份有認同感,認識的中文字比她更多,她認識部分印度人會與香港本地人或其他種族的人結婚,在港落地生根。

  「This is my home, everybody loves his home, Hong Kong is very nice and safe, we have equal rights here.」在重慶大廈經營零食店的Ahmed表示,來港定居是因為這裏安全及享有平等權利,他到過澳洲、東南亞、歐洲等多處旅行,認為香港是最好,所以定居下來,並視香港為自己的家。Ahmed表示尖沙咀的租金雖然貴,但重慶大廈很出名、人流旺及租金相對便宜,大家都知道在重慶大廈可以品嘗正宗印度美食,所以有一定客源,令他可以安居樂業。

  銅鑼灣隱世「小印尼」

  銅鑼灣有不少大型商場,是吃喝玩樂的熱門地之一。旅客到此不僅可以購入商品,更可以乘坐叮叮車欣賞繁華的鬧市。但在這寸金尺土的地方,竟然隱藏着一個小印尼!

  記者走進有着小印尼之稱的銅鑼灣中心商場,有種站在環球大廈的感覺,出入人次或許稍遜,但人情味家鄉情不遑多讓。商場開設的印尼土產店及民族服飾店等,佔了商場近半舖位。在商場的對面有一間營多超市,裏面販賣着許多印尼的雜貨,十分便利,不少港人都會走進店舖購買印尼的獨有美食。

  廟街尼泊爾色彩

  廟街夜繽紛熱鬧旺場,其實廟街還有「小尼泊爾」之稱。香港回歸前駐港英軍部隊「啹喀兵」大多是尼泊爾人,在香港回歸後選擇留港並聚居在威菲路軍營一帶,即現時九龍公園附近,慢慢在附近形成小尼泊爾社區。現時近3萬尼泊爾人在港生活,大部分都是啹喀兵的後裔。

  入讀國際學校準備開展中五學業的Gurung Ayushna在尼泊爾出生,父母在香港已經居住將近20年,覺得香港的教育比尼泊爾好,所以她6歲便來港定居。在國際學校讀書的她表示接觸到來自不同國籍的學生,她認為香港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地方,每個香港市民待人接物都是一視同仁,沒有對不同種族帶有歧視:「我很喜歡這地方」,Gurung Ayushna完成學業後打算在香港發展事業。

  她表示佐敦廟街是一個很出名的香港地標,由佐敦出發到不同地方都很方便。佐敦廟街一帶有數間尼泊爾餐廳及特色小店,載滿着尼泊爾人的生活習慣和文化。

  「小泰國」九龍城

  20世紀初,大批潮州人移民到泰國,並與當地人結婚成家,兩地飲食及文化結合亦因此而起。到了70年代起,香港經濟蓬勃,吸引了不少泰華家庭來港尋找機遇,他們選擇住在九龍城,因為當時附近的九龍城寨住着許多潮州人。走到九龍城街市,可以品嘗正宗的泰式風味小食,比如烤豬排、拉帕沙拉、經典泰式咖喱等,這區每年都會舉行類似泰國的潑水節。

  尖沙咀「韓國街」

  自70年代起,韓國經濟發展開始有起色,並與香港貿易愈趨緊密,部分韓國公司選擇在尖沙咀開公司,繼而吸引韓國人到尖沙咀開設不同種類的商舖,對於同鄉的工作或生活照應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這些店舖從金巴利道一直延伸至金巴利街、天文臺道及柯士甸路,韓國街的別名便應運而生。2003年香港播出韓劇《大長今》後,在港掀起一波韓流,令更多港人認識和接納韓國文化,讓韓國人回味家鄉美食的店舖,開始多了港人光顧,因此吸納了更多韓國人來港開設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