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熱話/活化報紙檔 變身文旅資訊站
擁有過百年歷史的報紙檔是香港街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見證時代變遷。在一紙風行的時代,全港有多達3000多個報紙檔。不過,隨着媒體、資訊的電子化,報紙檔的生意已大不如前,報販慨嘆要靠兼賣樽裝水賺取微薄收入。經營日益困難,報紙檔迅速消減,目前僅餘約300個。
有報販認為,報檔生意雖因智能手機普及受到衝擊,但大部分報檔位處鬧市,擁地理優勢,希望當局拆牆鬆綁,讓報檔可通過數碼科技轉型,變身街頭旅遊文化資訊站,服務市民和遊客。\大公報記者 盛德文、葉浩源(文、圖、視頻)
「這兩年問路的遊客和市民不斷增加,有時一天有近百人來問路,我幾乎成了旅遊大使。如果將報檔設計得漂亮一點,讓我們既可賣多點東西,又可以成為傳播旅遊文化的街站,幫到遊客和市民,那當然最好啦!」在車水馬龍的尖沙咀碼頭,報檔主鄧女士對大公報記者說道。
賣雜誌只為滿足牌照要求
在生意興旺的時代,單是尖沙咀碼頭便有九個報紙檔。時至今日僅剩四個。鄧女士的報攤擺滿了樽裝水、涼果零食、玩具、香煙、旅遊紀念品等,琳瑯滿目形如雜貨攤,報紙雜誌成了象徵性擺設。她表示在兩三年前已不賣日報,擺賣期刊和雜誌只是為了滿足報檔牌照要求。她慨嘆由早上8時開檔,到晚上11時收工,連人工都賺不回,「報檔是媽媽的,我是第二代,不會考慮給第三代接棒。」
鄧女士坦言報檔早已式微,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平日「光顧」的人,最多的是問路、問交通,如星光大道、購物中心在哪兒,如何乘港鐵到其他景點等。面對不絕的問路人,鄧女士並不介意,「我都好想將報攤搞得漂亮點,變成非物質文化傳播和旅遊資訊傳播站,配合旅遊業發展,不但對我們好,對香港旅遊業都好啦。」言談間,又有兩名女遊客過來買飲料,順便詢問如何乘搭巴士到港珠澳大橋。
打理碼頭另一個報檔數十年的麥先生笑言,把報檔叫「賣水檔」或雜貨士多更貼切,因為賣樽裝水已成大家的主要營收,問路的人比買報紙的還多。見證了香港報紙檔變遷的他表示,「再做多一兩年,將個牌交回政府就退休不做了。」
大公報記者走訪了旺角、中環、北角、觀塘等多區的報檔,情況跟尖沙咀大同小異,其中在中環德輔道中及遮打道文華酒店行人隧道口等多個人流暢旺位置的報檔,未到下午五時放工時間,都已收檔了。
生意大不如前 要兼職維生
中環報檔森記第二代女負責人表示,中環上班族大多是白領和外國人,會買報紙雜誌的人通常早上就買了,連同早上派報,每日約賣出100份報紙和雜誌。她坦言生意慘淡,香煙銷量在加稅後亦劇減,每日只能賣出一兩包,有時甚至是零。到了放工時段幾乎沒有生意,所以中環一帶的報檔現時都是早開早收。不少報販現時將經營報檔視作兼職,早上忙畢後索性收檔,做其他工作增加收入。
她認為,雖然便利店亦有售賣報刊及飲品,但價格較高,報紙檔仍有一定的存在價值和優勢,但沒被好好利用,期望當局與時並進,例如允許報檔賣廣告、展示旅遊資訊等,升級轉型成旅遊資訊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