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背後
王煒東 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寶湖道)訓輔主任
升降機內年輕媽媽身前孭着嬰兒,拿着電話在看社交網站。嬰兒的哥哥站在身旁。小哥哥執起妹妹的腳掌親了一下,年輕媽媽大聲喝令:「不要搞妹妹!」似乎哥哥已經習以為常,冷靜走往升降機的另一端,此時又掀起另一波的命令:「企番過嚟!」小哥哥就回到媽媽的身旁。門又打開,另一對母子進入升降機,正為溫習默書吵得火紅火綠。兒子說:「我很累。」媽媽說:「你不累。」
每逢周日就會路過一間小屋,路過總引起屋內小狗狂吠一頓。有時會巧遇屋主開門入屋,主人聽見狗吠就會隔着門喝令小狗收聲,每次情境也差不多。女兒是愛狗之人,每次遇到類似情境都會替小狗不值:「牠只是盡責守護主人的家園,卻每次都被主人喝斥。小狗盡心無人認同,卻要抵受無理責備。」在外國雜誌看過一幅漫畫,圖畫中狗主在看電視,小狗狂吠,狗主卻沒有看過小狗一眼。下一格漫畫中小狗對主人說:「沒什麼了,剛才只想告訴你汽車正被賊人駕走。」漫畫的風趣卻在生活中活靈活現,事實是沒有屋主期望小狗遇事「粒聲唔出」。
幾十年前仍是小孩的我站在一間日本餐廳門外,被大門門柄的木紋吸引,不自覺地就伸出手指跟着花紋指畫,內裏店員見狀就走出來對我說:「門不是用來玩耍的。」當時我沒膽量跟她解釋,如果恰巧那店員閱到這篇文章,我希望她明白我當天並無惡意,對別人工作帶來不便我深感抱歉。我常跟家長交流學生的學校表現,希望家校都看見孩子的全貌。家校溝通本無投訴的動機,只希望溝通能有效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