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優化輸入外勞 助力行業發展


  近年本港不少行業出現勞動力不足。為緩解這一困境,特區政府去年推出了「補充勞工優化計劃」,通過放寬特定非技術或低技術工種的輸入限制,為本地勞動市場注入新鮮血液,一定程度上紓解了部分行業的用人壓力,整體運作良好。然而執行當中亦有阻滯,相關部門要積極與業界溝通,在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的前提下,盡量簡化流程,加快審批進度,確保計劃能起到預期效果。

  輸入外勞是解決人手問題的快捷方式,航空、運輸等行業的相關經驗已證明,外勞的加入有效提升服務效率與品質,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促進了相關產業鏈的健康發展。「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覆蓋了包括侍應生、初級廚師、食品加工工人等在內的26個急需工種,可以為相關行業提供寶貴的人力資源補充。

  然而,當前「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亦面臨着一些挑戰,業界反映最為突出的是申請程序繁瑣與審批效率低下。據統計,自計劃推出以來,獲批的人數只有申請數量的兩成多,業界認為難以應急,部分飲食集團等了大半年仍未有勞工抵港。餐飲業市場變化迅速,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尤為迫切,政府必須正視這一問題,與業界充分溝通,了解其實際困難,多動腦筋提升審批效率。

  事實上,政府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優化「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一是設立明確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對審批時間進行量化管理,給業界一個明確的預期,減少等待過程中的不確定風險。二是加強與業界溝通,深入了解行業實際需求,例如定期組織與業界代表的座談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探索建立政府與業界的聯動機制,共同推進外勞的招聘、培訓與管理等工作,提升整體管理效能。三是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升審批效率。隨着網絡資訊技術的發展,無紙化辦公、電子政務等新型行政模式已成為趨勢。政府應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搭建高效便捷的線上審批平台,實現電子化提交與審核,減少紙質材料的流轉時間,從而縮短審批周期。

  「補充勞工優化計劃」有利於行業和社會發展,只要政府能夠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不斷優化政策設計、提升審批效率,就一定能夠充分發揮該計劃的積極作用,為本港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