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生與杭州小學生暑假之約 十載大手牽小手教學相長播希望
7月初的下午,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臨水報告廳內掌聲雷動,一場攜手十年的「希望旅程」夏令營閉幕典禮正在歡聲笑語中進行。自2015年開始,來自香港理工大學不同學系的大學生每年6月底都會飛至杭州,為杭州市樹人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們上一周的課。課程由理大學生自主設計,內容涵蓋英文、物理、科技、健康等不同領域。
「希望旅程」是香港理工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作開展的「促進青少年及兒童發展」服務學習計劃的項目之一,2015年獲教育部「港澳與內地高等學校師生交流計劃項目」批准立項;同時這也是香港理工大學必修的「服務學習」課程的可選項目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石丹理表示,大學生在與小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有更直觀機會思考關心與回饋,正視自身長處與短板,在教學相長中,大小學生都獲得了成長。◆香港文匯報記者 俞晝 杭州報道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就讀電子電氣工程學系的人工智能與資訊工程專業,明年就要升大三了。」周雨桐剛剛完成閉幕典禮的主持工作。她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剛入學時她就聽學長們說起這個項目,去年嘗試了一下,可惜沒被選中,「今年終於讓我圓夢了!」
上網了解內地課程備課
為了增強報名遴選的競爭力,周雨桐花了4天時間去構思課程內容,她還特意上網找到了內地的小學課本,從中尋找靈感。
「我開的課名字聽起來很高大上——走進人工智能,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周雨桐笑着解釋道,「我為孩子們設計了一個遊戲,叫作『人體接龍』——我先提出一個問題,例如『你能不能為同學推薦一本書』,然後從第一個學生開始,每位同學回答一個字,而這個字是根據前面同學的回答推測而來的,例如『歷—史—都—是—一—群—喵』,結果其中一位同學改了一個字,回答或許就變成了『立—小—言—淘—學—記』。當然,也有同學『心有靈犀』地推測出相同的回答。」
隨後,周雨桐以遊戲為例,深入淺出地為這群即將升讀五年級的小學生們講解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其實在備課的過程中我也很有收穫。」周雨桐笑着說,為了將這個專業名字「通俗化」,她查閱了許多資料,對「大語言模型」的理解也更深入了,甚至萌生了科普AI的想法。
這一周裏最大的難點在哪裏?聽到這個提問,周雨桐想都不想就答道:「我們班每天都有一個孩子哭鼻子,第一天看到小朋友哭的時候,我都嚇死了!」後來她特意請教兩位師姐。「師姐告訴我,小朋友的情緒表達是很直接的,如果不是一直哭,就讓他發洩掉,後來我發現這招果然有效,小朋友哭完沒多久就又笑呵呵了。」
十年近800大學生參加
「2014年大家探討這個項目時,樹人小學的劉校長有一些顧慮,他說學校是來杭務工人員子女學校,教學環境沒那麼好,尤其是在悶熱的夏季,教室裏沒有安裝空調,擔心香港大學生們過來會不習慣。」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石丹理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回憶道,他當時的回覆就一句話,「既然樹人小學的師生們能習慣,那麼我們理大的學生也一定能習慣。」
「第一期我們沒敢開放太多的名額,想先試試水。」石丹理說,學校為當時報名的44位學生集中授課,教了一些如何應對課堂上突發狀況的方法,「印象中有一年的分享會,一位女生指指喉嚨、哭喪着臉告訴我,她上課的時候總有學生插話,才教了一天嗓子就破了;還有一位修過『領導力』課程的男生跟我講,他原先覺得自己擅長領導他人,現在才發現,自己的愛心和耐心都不足,還需要好好『修煉』……」
從最開始的「試水」,到如今的「駕輕就熟」,十年來,近800位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在杭州市樹人小學度過了一周難忘的時光。「今年我們開放了88個名額,5分鐘就報滿了!」石丹理說,這門課程的宗旨,即融合自己所學去幫助有需要的群體。」正因如此,來自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們結合所學,在樹人小學開設了各式各樣的特色課程:英文系的教孩子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開口說英語」,物理系的教孩子們認識航母、了解浮力,護理系的則教孩子們食物吃不完該如何保存……
疫情中獲得「抗逆力」
「2020至2022年,由於疫情的關係,『希望旅程』轉為線上舉行——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在線直播授課,杭州市樹人小學的老師與浙江大學的志願者則在線下幫忙,引導同學們參與實踐、舉手發言。」在石丹理看來,雖然授課期間遇到了網絡信號故障、視頻卡頓等情況,但兩邊的學生都在不斷調整、適應的過程中學會了改變、獲得了成長。「這樣的經歷也很寶貴。」
「人生不一定很順利,當面對困難時,要學會怎樣去變通?這就是常說的『抗逆』能力。」石丹理坦言,對於香港理工的學生們而言,隔着屏幕授課的難度其實更大,「你需要把課程設置得非常有趣,才能吸引到屏幕對面的小學生的持續注意力。線上的三年『旅程』我也全程參與了,我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們的學生表現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