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呈現「流光彰色」明代陶瓷

  圖:重點展品(部分)
  圖:重點展品(部分)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開幕兩周年之際,由香港故宮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全新專題展覽「流光彰色──故宮博物院藏明代陶瓷珍品」(「流光彰色」展覽)今日(10日)起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3開放予公眾參觀,展覽透過故宮博物院新一批借展的106件陶瓷珍品──當中包括21件國家一級文物,聯同香港故宮7件藏品,薈萃明代早、中、晚期陶瓷名品,展現明代陶瓷工藝的發展演變和傑出成就。\大公報記者 徐小惠

  今次展覽為香港故宮與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的第10個展覽,是繼香港故宮開幕展「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後另一個全新的大型中國陶瓷展。據香港故宮副館長(研究策展、藏品及節目)王伊悠介紹,陶瓷是故宮博物院的一大珍藏種類,在186多萬件院藏中,陶瓷類文物約佔逾36萬件,主要繼承明、清兩代的宮廷典藏,量大質精,品類蔚然大觀。

  呈現陶瓷工藝發展演變

  明代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最鼎盛的時期之一,瓷器品質精良,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流光彰色」展覽分三個單元,從造型、釉色、紋飾等方面,展現明代早、中、晚期陶瓷工藝的發展演變和所取得的傑出成就,同時反映出明代歷史、科技發展,以及文化交流的縮影。今次亮相的故宮博物院珍寶,幾乎全部首次來香港展覽,當中國家一級文物共21件,包括洪武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正統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成化鬥彩三秋杯及萬曆五彩蓮池花鳥圖蒜頭瓶等。香港故宮助理研究員喬夢提到,今次展覽還呈現出景德鎮御窰發展建立的過程,以及皇帝審美對陶瓷風格的影響。

  展覽昨日舉行開幕儀式,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羅先良、香港故宮董事局主席譚允芝、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以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擔任主禮嘉賓。羅先良表示:「明代陶瓷在世界工藝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此次展覽呈現了故宮藏品中極具特色的門類,展現明代歷史文化和陶瓷工匠的智慧,讓觀眾感受中國陶瓷藝術的獨特魅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譚允芝認為:「此次展覽意義重大,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肩負着推動中國文化藝術的研究和欣賞,並促進不同文明之間對話的使命。我們非常榮幸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發揮香港聯通世界的優勢,成為中國文化藝術走向世界的一扇門。」

  香港故宮將在展覽期間通過教育活動加深觀眾認識明代瓷器,包括舉辦講座和陶藝工作坊,令參加者不僅可以通過策展人和其他陶瓷專家了解明代御用瓷器的發展歷史和對全球的影響,還可從「流光彰色」展覽的展品中汲取靈感,繪製獨一無二的陶瓷作品。

  重點展品(部分)

  單元一

  明代早期(洪武至宣德時期):青花瓷發展的黃金時代

  釉裏紅松竹梅圖玉壺春瓶

  江西景德鎮御窰 明洪武

  釉裏紅瓷器創燒於元代,明初洪武年間得到繼承和發展。此瓶繪有稱為「歲寒三友」的松、竹、梅紋飾,布局較元代疏朗,銅紅色料的呈色也較元代鮮艷,可見其由元至明過渡階段的時代特徵尤其鮮明。

  甜白釉錐拱纏枝蓮紋梅瓶

  江西景德鎮御窰 明永樂

  永樂帝對於白釉瓷器尤為青睞。此類瓷器因釉色甜潤潔白,被晚明文人稱為「甜白」。甜白釉瓷器是永樂年間重要的單色釉瓷器品種,除日用外還用於宮廷祭祀及賞賜。

  單元二

  明代中期(正統至正德時期):御窰瓷器各具特色

  青花礬紅彩海水龍紋盤

  江西景德鎮御窰 明正統

  這件瓷器工藝複雜,其上龍紋是中華文化常見的圖像以及皇權的象徵,體現皇室的尊貴和威嚴。景德鎮御窰大量燒製龍紋瓷,專供宮廷使用,自此開啟了陶瓷器以龍紋為裝飾的全盛時期。

  黃釉獸耳罐

  江西景德鎮御窰 明弘治

  明代「澆黃釉」通過澆釉法在已高溫燒好的白瓷上施黃釉再二次入窰燒成,此類瓷器專供宮廷使用。明代各朝澆黃釉瓷中,以弘治年間產品最負盛名,因其釉色淡雅嬌嫩亦被稱作「嬌黃」。

  單元三

  明代晚期(嘉靖至萬曆時期):製瓷業十分繁榮,民窰快速發展

  五彩龍鳳紋筆盒及蓋

  江西景德鎮御窰 明萬曆

  該展品由香港藝術收藏家、懷海堂主人鍾棋偉捐贈。該瓷器捐贈之初,只有筆盒而無蓋,而後鍾棋偉在一次拍賣中遇到蓋,尺寸與筆盒脗合,將之拍下,並再次贈給香港故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