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用新思維、新辦法加快北都建設
北部都會區是本港未來主要的土地供應來源及發展新引擎,也是很多內地、外國高科技企業迫不及待大展拳腳之地。特區政府正積極考慮透過「片區開發」模式、引入「地花」概念,加快北都建設,同時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事實上,在內外圍環境已然改變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勇於突破自我,大膽創新,用新思維、新辦法、新路徑解決面臨的問題,是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的典範。
香港發展土地的傳統模式,是政府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完成收地及土地平整程序後,再將土地賣出,獲得資金回籠。然而,疫後香港的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一方面,香港連年錄得逾千億元財赤,資金流緊張;另一方面,在房地產市場低迷之際,發展商買地意向不高,導致政府推地多次流拍,這大大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傳統發展模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再者,在高質量發展的今天,特區政府強調發展土地需要提量、提質、提效,過去那套按部就班的發展模式曠時廢日,既有違新施政理念,亦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很多內地企業在不同場合表達「正在等着特區政府推出土地,會作出適當的部署」的意向;在港外國商會也不時找上門來,要求對北都發展作出簡介,因為他們對北部很有興趣。時間不等人,形勢不等人,特區政府必須打破傳統舊框框,用創新方法解決目前的新問題。
「片區開發」應運而生。政府只需要劃出一大片土地,讓有興趣的企業或合組的財團投地發展,自行負責土地平整、基建、規劃及發展。很多大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發展模式,對於如何善用土地資源,他們比特區政府更專業。譬如說,如果片區中有山坡、河流或池塘等自然環境,未必需要全部平整,反而可用保育方式,使之成為一道風景線。對特區政府來說,既節省一筆平整土地的經費,又可以縮短發展周期,加快建設速度,何樂而不為?
沙嶺創科用地有機會成為北都的首個片區。沙嶺已有兩公頃已平整土地,連同周邊有潛力發展但未平整的土地,發展面積可達10公頃,特區政府有意將之發展為數據園區,而創科工業局正就相關用地進行意向調查。發展局會配合創科工業局的計劃和構想,制定相應的招標及地契條款。另外,新田科技城、打鼓嶺新市鎮、坪輋、流浮山等區域,都可以應用片區發展的概念。
片區開發適合於大面積土地,對於面積較小的土地,特區政府有意引入「地花」概念。「地花」與「樓花」類似,樓花是樓尚未建好,發展商已開始賣樓;地花則是土地尚未平整,政府就推出招標。稍後推出招標的洪水橋多層大廈用地,招標與土地平整同步進行,流程大為縮短,建設快馬加鞭。
「片區開發」概念來自內地開發區,其核心是善用市場的力量。從深圳搬遷到東莞的華為總部呈現一派歐陸風格,美輪美奐,堪稱片區開發的榜樣之一。香港取得相關經驗後,可以推而廣之,未來在發展公園、大型住宅區、旅遊區乃至填海區時都可以使用同樣的做法,更可以在未來實踐之中,創造出更多的新發展模式。
說到底,今日之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今日之香港亦非昨日之香港。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今日的新形勢,不能用舊思維解決今日的新問題,而是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勢制宜,虛心引進成功先進的經驗做法,更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在變局中開創新局,推動香港發展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