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低氨排放 造福全人類

  劉仲恒 放射科專科醫生、團結香港基金顧問

  由於持續進行全面的車輛廢氣管制計劃,香港的路邊空氣質素在最近十多年來已經有所改善。2020年時,本港路邊的二氧化氮、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和二氧化硫的濃度水平,跟10年前相比都顯著減少,當中二氧化硫更是減少了50%。但是香港跟不少國家一樣,依然面臨着減少氨排放這個挑戰。

  氨排放會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特別是對生物多樣性而言,某些物種和棲息地特別容易受到氨污染。英國曾經在這方面做過一個估計,如果不採取行動減少氨排放,2020年時對英國的負面影響可能相當於每年超過7億英鎊的經濟損失。

  那麼氨排放是如何產生的呢?多種農業和工業生產過程都會釋放出氨這種氣體,氨進入土壤或空氣後,會形成一氧化二氮等化合物,成為強烈的溫室氣體而引致氣候變化。根據歐洲環境署的評估,農業生產是氨排放總量的主要來源,佔氨排放量的93%。

  那麼可能有讀者會說,農業又不是香港的主要經濟活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殊不知原來香港在減低氨排放方面還算是領先國際的呢。香港科技大學旗下的一支國際研究團隊,已經成功用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出一個機器學習模型,可以通過使用經優化的施肥管理,有效降低全球農田氨排放總量高達38%。水稻、小麥和粟米是現時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主要農作物,但種植這三種穀物都會釋放氨氣,而且佔去農田氨排放總量的一半。我們不可能為了減低氨排放就一起不吃飯捱餓,所以在應付人們對糧食需求的同時,能在實際情況下減低氨排放,就算是「兩全其美」之計了。

  圍繞香港的內地和東南亞都是穀物的主要生產地,筆者家裏吃的是泰國香米,相信跟很多本港家庭一樣。如果我們把科大這項減低氨排放的技術輸出,從而紓緩氣候變化,那就真是可以造福人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