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插秧割禾 培育堅毅精神

  米飯是中國人的主要食糧之一,但不少香港學生連稻米最初的模樣都不知道。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余中)為了讓學生見證一粒米如何由插秧開始,變成飯桌上一碗熱騰騰的白米飯,特意安排學生前往上水河上鄉插秧、割禾、煮飯,親身體會「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另外學校亦配合不同科目,向學生講解與米相關的歷史及文化知識,盼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學習中華文化,以及感恩珍惜。

  該校副校長鄧偉成表示,很多學校都會安排學生種植蔬果,但較少談及種米,而中國以農立國,種植稻米歷史悠久,中國植物科學家袁隆平培養的雜交水稻更是對世界影響深遠,故校方希望透過讓學生學習種米,了解稻米在中國的農業發展及對世界的貢獻,增加學生國民身份自豪感,培養他們欣賞和承傳中華文化,懂得珍惜食物。 他又提到,學生在香港種米可以同時學習本地米歷史,例如知道香港絲苗米曾盛極一時,更是貢品之一。

  余中早於去年12月已帶領一眾初中生到中山體驗割禾,經檢討後認為可將教學再升級,遂安排學生在上水河上鄉親身落田插秧、割禾、打磨、煮米。當日參與活動的學生,先到河上鄉的地標建築─居石侯公祠參觀,該座祠堂建於清朝乾隆,2016年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學生其後前往塱原濕地,在村民指導下進行水稻耕種。

  學生落田後紛紛主動向老師講述感受,表達明白種田不容易,「我會食米知米貴」、「明白粒粒粒皆辛苦」,以至理解糧食安全對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