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全民惜食源頭減廢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本港固體廢物的處理,一直是歷屆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垃圾徵費計劃「臨門煞停」反映當局在推行政策之前,未充分掌握民情及研判推行政策所遭遇的實際困難;而廣大市民對源頭減廢的概念和認知仍然薄弱。當局有必要實實在在從基礎做起,對市民加大源頭減廢的教育和宣傳。環境局於2013年5月啟動「惜食香港運動」,其實頗受社會認同,可惜「續航力」不足,未發揮更普及的最佳效果,當局應重新審視加強推動,源頭減廢的成效料更顯著。

  惜食的概念相當好,一般人都有「眼闊肚窄」的通病,走入菜市場見到心頭好就買、買、買!回家塞滿冰箱根本難於短期內消化,過了食用保鮮期,最後被迫丟棄。出外用餐也有同樣情況,不少宴客場合都因準備食物過多而剩下大量廚餘,這不但造成浪費,更增加處理廢物的壓力。如果大家都有惜食觀念,控制一下慾望,食幾多買幾多,就可為源頭減廢作出貢獻。

  當局於10年前已在推動全民惜食的計劃,令社區關注香港廚餘管理的問題以配合政府政策,亦曾透過多項計劃和活動如「惜食約章」、「咪嘥嘢食店」等,再配合「大嘥鬼」的宣傳角色鼓勵社會各界改變生活習慣,從源頭避免及減少產生廚餘。當局這一籃子惜食計劃,曾經產生過一段時間的宣傳效果,至少「大嘥鬼」的形象曾讓市民印象深刻,可惜宣傳之後缺乏持續性的奏效跟進,失去了乘勝追擊的機會。

  香港要實現《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的願景及於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就必須先做好源頭減廢,就要把惜食的概念深入民心,達到人人響應的效果,上述提到當局推行的惜食約章,鼓勵商戶採取措施,或透過服務及產品來減少廚餘,表彰落實減少廚餘的機構,成績其實不錯,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有1,231個已簽惜食約章機構及企業。期望當局在這些好的基礎上及早做到全民惜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