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手記/青年人有責任賡續「鼓嶺情緣」

  「步步向高處,層層如換形。瀑去影留白,雲來峰失青」……在感受鼓嶺秀麗風景的同時,同學們也強烈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的奇妙連接。「彷彿我們從鼓嶺故事的傾聽者,變成了鼓嶺故事的一部分。」

  「九十高齡的加德納夫人與加德納先生兒時的玩伴相逢,彷彿所有的語言障礙與數十載的光陰都消融於當下的親切與感動。」在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伴隨着講解員的解說,大家彷彿置身其中,親眼見證這段跨越百年的異國情緣。

  「鼓嶺曾有過一個頗具規模的泳池,外僑不分男女皆於此游泳戲水,而依照當時我國『男女授受不親』的文化,這是比較難以接受的。於是外僑們便斥資在原泳池的後面另外修建了一個專供女士使用的泳池,足以體現出他們對本地文化的尊重。也正是因為鼓嶺上中外人民對彼此文化的接納與尊重,大家才能一起修建『外國本地公眾水井』,成為了吃一井水的和睦『一家人』。」

  「多麼美好的故事!」同學們一邊聽講解員解說,一邊不停地點頭感嘆。

  「中美關係未來在青年,作為年輕人,我們有責任主動加強與美國青年的交往交流,讓中美人民友誼像鼓嶺上的柳杉王,千年常綠,生生不息。」有同學如是說。\大公報實習記者蔡安培、袁逸揚、吳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