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教師研究閩南習俗 搭建兩岸心靈橋樑 「百年歌仔戲 並蒂開兩岸」

  圖:閩南師範大學台灣教師李姿瑩帶領學生表演歌仔戲《開漳聖王傳奇》,圖為參賽錄製結束合影留念。受訪者提供
  圖:閩南師範大學台灣教師李姿瑩帶領學生表演歌仔戲《開漳聖王傳奇》,圖為參賽錄製結束合影留念。受訪者提供

  「從小我就生長在閩南的家庭,俯拾皆是閩南文化的結晶之花。這些對我來講都像呼吸一樣自然。閩南是許多台灣人的原鄉。」閩南師範大學台灣青年教師李姿瑩向大公報記者表示,出於對閩南文化的熱愛,她把歌仔戲等閩南文化傳承融入課堂教學、社團指導、講座演出。正是「百年歌仔戲,並蒂開兩岸」。李姿瑩表示,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在台灣島內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已內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流淌在每位台灣同胞的血液中。未來她將繼續致力於閩南文化的研究,努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搭建文化和心靈的橋樑,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大公報記者 蘇榕蓉福州報道

  出生於台灣高雄、祖籍福建閩南地區的李姿瑩,從小就浸潤在閩南文化中,紅磚古厝、石板老街、歌仔戲……這些都是她記憶中最熟悉的景色。其中,作為閩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歌仔戲,李姿瑩與它更是有着深厚的緣分。她回憶,童年時期,最開心的事就是遇上節日慶典,附近廟宇有劇團搭台唱戲,鄰里的大人小孩齊聚台前觀戲。周邊有小販擺攤,賣各種小吃、飲料以及氣球之類的小玩意,熱鬧非凡。

  被閩南文化「餵養長大」

  年少時,閩南文化留在李姿瑩心中的是儀式感滿滿的生動場景,後來隨着求學研究方向,李姿瑩對閩南文化的解讀,又多了幾分厚重。從在台灣台東大學讀大學三年級時入選「台灣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資助計劃」,做有關閩南民間傳說的鄉野調查,到在台灣成功大學讀碩士期間有機會去大陸,為閩南歌仔戲一代宗師邵江海做文獻收集工作,再到讀博士期間進行校際博士生交流,當李姿瑩越深入接觸閩南文化這座寶藏時,就越發地驚嘆自己原來是「閩南文化餵養長大的」。李姿瑩認為,閩南文化流淌在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打開閩南文化這扇窗,會幫助更多台灣青年了解原鄉文化,去自主建立與大陸的聯結。

  李姿瑩與福建漳州結緣,也與閩南文化有關。二○一三年,還是台灣成功大學研究生的李姿瑩參加了閩南師範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青年閩南文化研習營。「那是我研究閩南文化以來,第一次踏上閩南這片土地。」因緣際會的經歷,讓李姿瑩愛上了與台灣有着相似風土人情的漳州。二○一八年九月博士畢業後,李姿瑩追隨着愛情的腳步,入職位於漳州的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民間文學》、《小說創作》、《戲曲研習》、《兩岸非遺文化創意設計》等課程。

  戲劇表演融入課堂教學

  在閩南師範大學的教學過程中,李姿瑩不局限於書本內容,她在課上旁徵博引,加上自身有一定的戲曲表演基礎,經常能把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重新演繹得引人入勝。作為學校歌仔戲社團的指導老師,在戲曲研習課上,她讓學生化戲妝、穿戲服、學戲腔,學習歌仔戲的創作和表演。「百年歌仔戲,並蒂開兩岸。歌仔戲是中國三百多個劇種中唯一一個根植於閩南、形成於台灣、生長於兩岸的地方戲曲。我希望我的學生們能將這充滿魅力的文化傳承下去。」

  李姿瑩說,兩岸同胞有着共同的淵源和文化背景,這種共鳴為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大陸講授閩南文化課程也觸動她思考如何將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兩岸閩南民眾的日常生活進一步相結合,去講述兩岸割不斷的文脈。「大陸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保護和創新傳承,總是讓我備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