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錦囊】三大新動能支撐中國經濟走強

  經濟學家宋清輝

  即將召開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預計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而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這次歷史性的會議,或將為今後幾年中國經濟政策的走向指明方向,從中也可以幫助人們領會今後五年的經濟政策。

  事實上,此前歷屆三中全會基本上均聚焦經濟改革,往往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近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已正式告別「粗放式」擴張,兩位數成長成為過去式,但中國經濟前景依然光明,偉大復興步履依舊堅實。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不但確立了市場的主導性作用,而且還提出了振奮人心的市場化改革計劃。隨着各項經濟改革舉措全面發力和縱深推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動能不斷積聚,呈現出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的良好態勢,經濟發展正向中高端水平不斷邁進。

  經濟升級轉型顯效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經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國際社會亦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倍增。筆者認為,中國經濟韌性和發展前景之所以值得外界期待,主要立足於中國經濟「四個沒有變」的判斷:即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發生任何改變,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因此,完全可以預見,今後一個時期之內,支撐中國經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諸多積極因素將會不斷增強。與此同時,不斷迸發而出的各大「新動能」亦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

  總體來看,如下三大新動能「支撐力」正在不斷增強:一是,數字經濟極大激發中國經濟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數字經濟不但為擴大市場需求提供了新空間,而且還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引擎。未來,隨着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數字經濟或將會成為又一驅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能。二是,「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四大戰略,不但為調速換擋中的中國經濟提供巨大的空間和動能,也為復甦中的全球經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三是,新質生產力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注入新動能。不同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徹底擺脫了傳統生產力發展方式,是當今最為符合經濟規律的一股「磅礡之力」。隨着中國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新質生產力有望給中國和全球帶來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