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讓「熊貓經濟」動起來!


  行政長官李家超昨日起訪問四川3天,據悉行程主要包括商討迎接大熊貓落戶香港的安排。熊貓以其憨態可掬、無比可愛的形象廣受全球民眾喜愛,香港市民亦不例外,因此中央再次贈送大熊貓的消息近日持續在社會掀起熱潮。市民普遍期盼大熊貓能於數月內到港,將來能夠在港開枝散葉。不少行業更加期待能藉此掀起可持續的「熊貓經濟」。為此,政府應牽領各界,攜手合力為「香港熊貓」塑造有本地氣息和獨特形象的周邊文創及旅遊產品,讓熊貓化身成為本港的招財「貓」。

  今次是中央時隔17年再次送贈香港大熊貓。回想1999年,第一對大熊貓「安安」和「佳佳」來港後,吸引約5,500萬人次入園觀賞,香港人有多喜愛大熊貓毋庸贅言。但平心而論,一向生意頭腦相當靈活、有「東方荷里活」之稱的香港,卻未能抓住機會,即使近水樓台,兼且有第二對大熊貓「樂樂」和「盈盈」落戶至今,仍未能發展出相匹配的「熊貓經濟」,令人惋惜。

  而美國,憑「功夫熊貓」系列動畫電影,僅票房的保守估計,已在全球瘋狂吸金逾150億港元,若算上其他主題樂園等相關周邊產品,條數就更加襟計。日本媒體最近表示,五十多年來日本的「熊貓熱」從未退卻,於日本出生的「香香」,首6年為日本經濟創造了超過600億日圓的效益,例如有攝影師經常拍攝出售「香香」的「玉照」,便賺得盆滿缽滿。而各國關於熊貓吸金能力的研究還有很多,可分為直接和間接利益,結論是多不勝數。最突出和奇妙的,莫過於發現熊貓往往能成為各地民眾心靈慰藉的正向情緒價值,更加是和平及友好的象徵,因而各國至今對商討租借趨之若鶩。

  香港理應從過往和其他地區的經驗進行總結,倘若繼續依循傳統的觀賞或開發沉浸式參觀模式,明顯不能物盡其用。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內地將大熊貓吃剩的竹子改造成環保紙巾,亦能在網上熱賣,年銷量逾100萬包。香港各界應基於本地特質,各顯神通開發其他地區難以複製的「香港熊貓」文創特色產品,既有利說好香港故事,更能發掘熊貓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真正做到「講金又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