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走出去 昂首走回來 薩頂頂冀與港樂多交流

◆薩頂頂自詡為國樂「孤勇者」。
◆薩頂頂自詡為國樂「孤勇者」。

◆薩頂頂鏗鏘有力地表達着她對國樂的最新理解。
◆薩頂頂鏗鏘有力地表達着她對國樂的最新理解。

◆薩頂頂撫琴吟唱《樂者禮記》。
◆薩頂頂撫琴吟唱《樂者禮記》。

◆薩頂頂感受到了「組團」的快樂。
◆薩頂頂感受到了「組團」的快樂。

◆薩頂頂在《跟着國樂去旅行》舞台綻放風采。
◆薩頂頂在《跟着國樂去旅行》舞台綻放風采。

  「一二三,有請中國唱作音樂人薩頂頂。」在廣東衛視《跟着國樂去旅行》新興站,薩頂頂在布滿攝影機的群訪鏡頭前淺笑,即便面對一些程序性的提問,她也鏗鏘有力地表達着她對國樂的最新理解。從早年的小眾變成如今的主流,身處國風音樂之中的薩頂頂自詡為國樂「孤勇者」。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薩頂頂自認,早前的音樂理想和審美,想唱的可能是一份曲高和寡的獨特,如今,老祖宗的「留白」智慧告訴她,做一張「貓」的專輯好像也會有趣。作為國風音樂的「先行者」,薩頂頂積極走出去,也昂首走回來,盼同香港流行音樂交流。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若璋

  「S+」級的真人秀可以直接和最新的名利場畫等號。一邊表演,一邊社交平台上出現的實時高位熱搜話題,會把一些久違了的名字重新送回大眾視野。看過真人秀環節,薩頂頂在粉絲的反饋中,獲悉了自己「貓」的一面,她也縱容一下自己的自戀:「原來我還是挺有趣的。」

  一直以來,薩頂頂的名字似乎總是和國風音樂、民族音樂等關鍵詞掛鈎。過去三個月,熱熱鬧鬧的「姐姐」群像真人秀挺有意義——在24小時的鏡頭裏,可以重新認識自己,薩頂頂也借助和不同個性的「姐姐」們的碰撞,詮釋着每個舞台想要傳達的力量和意味。

  把古論文譜成歌

  不管是《乘風2024》還是《跟着國樂去旅行》的舞台,每一次接受傳媒訪問,薩頂頂很快就能從奪目、閃亮裏凝聚或整理出女性風采,亦或是國風音樂的意義。

  恰如,在雲浮新興小城的國樂演出現場,薩頂頂發現,舞台不大但卻匯聚着代表大灣區科技實力的AI應用。選擇唱《左手指月》和《樂者禮記》這兩首音樂作品,薩頂頂開門見山地說,在六祖慧能廣場唱《左手指月》,就自帶一種禪意。她告訴記者,「指月」本就是禪宗的一個比喻;而《樂者禮記》這首作品的詞也出自兩篇古代論文。

  把古論文譜成歌曲,唱出今人的理解和態度。說起這首歌,薩頂頂認為,對於中國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核,中國的先賢早已有定義。

  需反思文化「遮擋」

  作為最早帶着國樂赴海外演出,也獲得一些海外獎項的歌手,薩頂頂強烈感受到近年文化出海的熱潮。2008年的《萬物生》專輯,在薩頂頂看來,就是先行者的出海記。 積極走出去,也昂首走回來。薩頂頂也有所停頓和思考:「長時間接觸外來文化,尤其在中國音樂裏,我們反而把自己的一些特色主動遮擋了。」

  吸收優點,永遠值得肯定。尤其見過世面的年輕一代,在音樂的表達裏都很得心應手地使用許多國際化語彙,不同面貌的年輕音樂人都在做着不一樣的嘗試,成績可喜的同時,薩頂頂還是想大嗓門說一句:「中國文化傳承上面的自我遮擋,也需要被認真反思。」

  與國樂結合才屬中國主流

  做《萬物生》專輯時,薩頂頂明顯覺得自己和內地流行音樂圈格格不入。而現在國樂突然成為流行音樂,備受年輕一代追捧,薩頂頂自然拍手叫好:「和國樂結合的流行音樂,或許才是屬於我們國家的主流流行音樂。」

  樂觀積極的人,看見半杯水會覺得水有半滿;悲觀消極的人,看見杯有半空,水只得半滿。類似的勸世比喻,恰似安慰劑,薩頂頂也發現,在不同的階段總有發揮功效的時候。唱歌多年,和30多位女星「姐姐」們同處一室,共同競技了三個月,薩頂頂笑說,習慣了獨特和孤勇,才發現「組團」的快樂和意義。現在她想唱的不再是那份曲高和寡的獨特,反而是「空」,是捎帶中國智慧的留白。

  觀念的轉變也許就在一兩個瞬間,或在與一些行業人士的暢所欲言後。薩頂頂一臉真誠地說道:「當國樂成為大流行時,我們也需要專家、學者一起認真研究中國音樂的內核和精神。絕不僅僅是音樂人選用一兩件民族樂器來做音樂,就可以說是中國精神的原創表達。音樂背後所攜帶的社會情感和時代面貌,恰恰就是最為直觀的一種情感抒發和審美表達。談論音樂,不僅是聽它本身的節奏,也需要多了解一點節奏和詞曲背後的審美。」

  先深耕專業再講融合

  在國風這條路上,兼容並蓄地融合成為大勢所趨。薩頂頂借用互聯網詞彙「垂直」(指在專業領域深耕)來表達她對當下凡事都講融合的潮流態度。首先,繼續垂直做好個人的專業能力,不要在前期就把很多想法用在所謂的融合方面;融合當然重要,但它是第二步。其次,互聯網熱搜詞條,強勢佔領着大家茶餘飯後的那點好奇心。薩頂頂想和年輕的音樂人說,積極宣傳、甚至營銷自己,在謀生之道裏,如何明確好前後關係再去做事情很重要。

  薩頂頂發現,近期內地不少音樂作品包括一些熱播劇,也慢慢在透露給業界一個信息:「好的作品可以靠觀眾、聽眾主動點擊、發生興趣,從而靠着口碑的星星之火燎原。相比靠造勢的話題作品,在直抵人心方面總是稍遜幾籌。」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問到未來要唱什麼樣的歌?做什麼樣的音樂創作?薩頂頂笑說,曾經的自己眼睛總在望向高峰,企圖登頂自成一派。如今,她把目光放在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古籍、戲曲裏,她發覺自己的世界觀正在被重新塑造。

  再看回《左手指月》這首作品,薩頂頂頗為滿意地說,當時自己沒有從愛情的角度出發去做歌曲,而是從人對宇宙的探索和思考層面去做描述。後來一唱再唱,原來很多人所理解的愛情,也早就囊括其中。

  甘當國樂的踐行者

  接受香港文匯報的專訪,薩頂頂很自如地就把話題引入到香港。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消息,她早有關注。「2008年獲得英國BBC世界音樂大獎後做世界巡迴演唱會時,就在香港做了兩個專場。」薩頂頂說,從自己走出去和走回來的路徑中,香港一直都是她進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前哨站」,她也對與香港流行音樂的文化交流翹首以待。「如果有機會,我願意做國樂的踐行者、實踐者、呼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