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香港之創意產業】北上主動尋求發展與合作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總會執行會長黃競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教育發展館參觀。  受訪者供圖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總會執行會長黃競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創產業教育發展館參觀。 受訪者供圖

◆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匯演2024。 資料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時尚匯演2024。 資料圖片

  香港創意要突圍 必須走出舒適區

  今年6月24日,在特區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原創意香港辦公室)啟動儀式上,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表示,文創處在過去15年成功舉辦或資助不少項目,轄下八大創意產業規模已增長至635億元,未來文創處將加強促進創造和生產文化知識產權,推動文化知識產權交易,並發掘更多商機,以提升經濟效益,顯示香港特區政府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勃勃雄心。不過,相較周邊經濟體,香港這個匯聚了東西方藝術、設計和商業精髓、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也隨着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演變和技術革新的加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業內人士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儘管香港創意產業鏈尚屬完善,但不能適應變化,突破固有思維,難以契合創意設計與市場的邏輯,是創意產業幾乎公開的短板。這也間接影響了特區政府每年巨額扶持投入,行業延展性差,商業變現能力低,是現實需要面對的問題。受訪者認為,不論業界還是政府部門都應走出舒適區,為香港創意產業的突圍,貢獻自身力量。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小凡、雨文、毛麗娟 香港深圳連線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小凡、雨文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創意產業對本港經濟有帶動作用,但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與一河之隔的深圳相較仍有雲泥之別。據最新數據顯示,深圳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在2023年達到了2,750億元,佔全市GDP的比重約為8%,產值總量和GDP佔比均較香港高出數倍,其相關企業數量及從業人數,也分別約是香港的3.4倍和7.5倍。香港數據統計處基於進出口報關單整理的數據顯示,2011至2022年之間,內地一直位於香港創意產業出口貨值首五位的重要位置。於總體出口貨物所佔百分比,內地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並曾最高達34%,比美國最高佔比27%,高出7個百分點。

  其中,印刷及出版相關創意產品、影視相關創意產品和廣告創意商品,內地一直居於出口貨值首位,單項出口貨物百分比最高分別為69.2%、88%和逾70%。此外,音樂相關創意產品,除部分年份被美國或中國台灣超越,絕大部分年份也是由內地蟬聯首位。在建築創意方面,向內地出口也曾達到驚人的96.9%。

  在疫情前的2019年和疫後的2022年,來自特區政府統計處的貿易統計數據顯示,香港創意商品出口項中,設計、影視及音樂三項增長較迅猛,但廣告、建築、數碼娛樂、印刷出版等行業則出現明顯的萎縮。上述系列數據顯示,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創意產業來自歐美的收益增速正在降低,甚至停滯不前,而來自內地的收益卻在急劇擴張。

  加強創新能力深化跨界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總會執行會長黃競認為,雖然不能從數據這個單一維度來看香港創意產業的強弱,但佔GDP比例低一定程度上還是可以反映出香港創意產業對於全球的影響力不夠。他強調,香港設計行業需要從加強創新能力、深化跨界合作和本地人才「北上」開拓市場等方向進行突圍,提升香港創意產業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這也意味着,不論業界還是政府,均需離開曾經舒適的環境,主動尋求更多的發展與合作空間。

  儘管兩地對創意產業統計方式有所不同,但數據映射在行市上,仍然使諸多業內人士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焦慮。黃競認為,發展創意產業的核心在於需要突破固有思維,要真正去了解「Design Logic」,找到創意設計與市場結合的邏輯,「這是香港創意產業以往非常欠缺的短板」,此外特區政府雖然對本地創意產業每年有幾十億的投入扶持,但多數停留在被業界戲稱為「燒煙火」的層面,辦的活動、搞的展覽多為一次性投入,沒有延展性,導致商業變現手段缺乏。

  靠品牌美譽度「俘獲」人心

  在談到對「創意香港」辦公室改組為文創產業發展處有何期盼時,黃競希望新的文創產業發展處為香港創意產業作長遠考量,了解業界的真正痛點,呵護市場環境,把資金投向好的設計師,孵化出有競爭力的創意設計師、孵化一批有特色的創意企業,助其在市場產生可持續的商業行為。「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和創意企業都得以成長,最終形成自己的商業體系,因為業界不能期盼政府永久為產業進行資金支持。」黃競解釋。

  「內地市場很大,交通便利,需要的是香港設計師摒棄『故步自封』,躬身入局。」黃競認為,隨着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內地經濟越來越呈現出逆勢發展的優勢,而近年他也熱衷在內地做「品牌教育」的工作,一方面向內地產品的創始人輸出品牌創意的豐富內涵,不僅是外觀設計,更是思維方式和設計邏輯;另一方面為香港年輕設計師和內地品牌嫁接橋樑,幫助二者互相了解,帶動香港設計師「北上」了解內地產品、花時間打磨「品牌」,最終實現競爭從靠「壓成本」走向靠品牌美譽度「俘獲」人心。

  曾經做過建築師、傢俬設計師的香港設計中心主席嚴志明教授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則表示,政府應該考慮到設計師的實際需求,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支持,而不是僅僅提供空間或資金。例如,教育培養具有創意和創新精神的年輕設計師,為他們提供實習和接觸市場的機會,政府還應該考慮到設計師在國際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如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並提供相應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