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學家:走中國特色太空探索路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鍾健文)昨日舉行的愛國主義教育論壇以「弘揚科學家精神 陶鑄新時代棟樑」為主題,邀得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總設計師于登雲,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盧煜明擔任主題講座的分享嘉賓。于登雲表示,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太空探索之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于登雲以「嫦娥探月工程成就與展望」為題,回顧嫦娥一號至六號任務,指當中創下的6個主要創新成就,包括空間技術能力實現重大跨越,具備了月球環繞、着陸、巡視探測和高速再入返回的能力;空間科學探測實現多個新發現,例如20.3億年前的玄武岩、新的月球礦物「嫦娥石」;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科技研究和管理人才;豐富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一批中國古今科學家和中國文化元素被永久命名在月球上,例如嫦娥三號的着陸點被命名為「廣寒宮」,從而增強了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形成了「追逐夢想、勇於探索、協同攻堅、合作共贏」這具有時代特色的探月精神;以及開創了以我國為主的航天國際合作新局面。
展望未來,于登雲表示,嫦娥探月工程將聚焦落實航天強國目標,並期望發掘和研究月球獨特資源、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建立鵲橋月球通導遙星座系統、於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以及發展重型運載火箭等。他強調,「創新決定未來」,世界正掀起一輪新的探月潮,今天必須只爭朝夕,加快月球開發與利用。
容啟亮和盧煜明分別以「三十多年來的深空科研追夢」和「無創產前檢查與癌症篩查:從夢想到現實」為題,分享他們追尋科學夢想的歷程,其間所遇到的挑戰與啟發,以及如何為國家、為世界貢獻香港科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