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品格的學習\米 哈

  我經常說到,對人生真正重要的課堂,絕大部分都在上幼稚園時學習過一次,例如禮貌、守時、善良、誠實、規矩、忍讓、感恩,等等等等,而如果非得為這些課堂配上一個主題,那就是「品格的學習」。

  為什麼品格的學習,先於其他課題的學習,而成為了學前教育的主軸呢?或許,這意味着品格學習,比語言、算術、推理更為重要,因為品格是一個人的本質,也很大程度上定性了人的行為,而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品格學習,最好從習慣着手,而習慣的形成,最好從小做起。

  亞里士多德說道:「品性雖非與生俱來,卻與天性不相衝突。我們生來就有潛力發展良好的品性,不過得透過習慣加以培養。」品格的學習是虛的,難以具體說明,但習慣的培訓卻是實的,可以一步一步慢慢養成。

  習慣跟人主動打招呼,我們養成禮貌的品格;習慣早十五分鐘到達目的地,我們養成守時的品格;習慣將心比己的運用同理心,我們養成善良的品格;習慣憑良心說真心話,我們養成誠實的品格。諸如此類,我們透過不同的好習慣,養成良好的品格。

  我喜歡亞里士多德如此對於品格與習慣的理解,因為這告訴我們,品格雖然受到天生性格的影響,但人始終可以靠着後天的努力去改變之。人可以選擇成為善良的人,正如休謨說道:「若你深信,品行端正的人生值得追求,也有足夠的決心催促自己成長,那麼你勢必能夠看到自己的蛻變。」

  但,為什麼我們從小學習養成良好的品格,卻不是每個人都品行端正地成長呢?或許,大人世界的名利、慾望、自私,太過誘惑,以至於物慾世界的成人禮,又提供了另一套形成壞習慣的過程。

  每當想到這些,我又會想起一首相傳是北宋詩人黃庭堅童年時寫的《牧童詩》:「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童真,實在是品格學習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