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明辨是非敢擔當 父母應以身作則
《三字經》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文心雕龍》亦有言:「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以上兩句文言古訓,一般會被應用來教導孩子,筆者以為也適用於家長教育。
教兒之道的基本工夫之一,就是要先弄清是非。可惜的是,在不少情況下,有些家長只單憑過往的自身經驗或一些未經驗證的信念來教導孩子,其實這是有點危險的。例如:不罵過孩子,孩子是不會聽話的;稱讚孩子,是會把孩子讚壞的;孩子的成功是父母逼出來的等。
荀子說:「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非謂之愚。」為人父母者,要懂得「是其是,非其非」。老子更說:「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知道自己對所談論的事情認知不足,是件好事;明明不知道,卻以為自己充分知道,是容易出問題的。
更嚴重的是,有些父母在教訓兒女時,還未來得及了解,便急於採取「反制行動」了。有些父母傾向於認為自己的孩子經常犯錯,有些則傾向於鎖定別人是不對的。其實,兩種做法都是不恰當的,前者容易令自己的孩子無辜受屈,後者則容易怪錯別人;前者破壞親子關係,後者則令孩子養成不需負責任的想法,既然有父母作擋箭牌,做錯了又如何?
筆者學校教導孩子「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弟子規》。一般而言,家長是會認同這句格言的,至於家長們的信念能否通過考驗,卻又是另外一回事。當別人的孩子傷害了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便「是可忍,孰不可忍」;但當自己的孩子干犯了同樣的錯誤時,卻持雙標起來,表示事件只是「小事一樁」「孩子只是玩玩吧」。試問「人誰無過」?不要把孩子的錯誤不必要地放大,也不要對孩子的錯誤視而不見;幫助孩子「過而能改」,並明白「過而不改,是謂過矣」的道理,才是重點。
父母行為影響孩子性格
有些時候,父母會把不是問題的看成問題;相反,又把是問題的不看成問題;前提錯了,又怎能正確地教導孩子呢?
例如:孩子寫字未夠工整,本身不是問題,只要孩子懂得如何去寫、用心去寫,日子有功,哪愁將來寫得不工整?可是有些父母偏偏認為這是問題,孩子剛寫完了,父母不滿意,於是把孩子的努力擦去,孩子再來寫,父母又再擦去,試問最後會得到什麼結果?又例如:父母凡事出手「幫助」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培養孩子學習自理,不但認為沒有問題,相反認為是愛的表現;結果,當孩子看見別的孩子皆能做到自理,自己卻樣樣做不到,就連由自己來綁鞋帶都做不到,孩子還會有自信嗎?
筆者曾經遇見過一些十分極端的例子,有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是不會錯的,每當孩子與人發生衝突,便對別的孩子施以責罵,就算學校發現是他的孩子錯了,家長仍不能面對現實,反咬學校一口,繼續修理別的孩子。久而久之,這位家長的孩子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只要自己「賣慘」,家長便會幫他出手,孩子結果養成了受害者的心態,凡事挑挑剔剔,與別人容易發生摩擦,結果孩子受不了,精神上出現狀況,最後連家長也受不了。
其實要掌握養兒之道,是需要下苦功的。為了孩子,家長要先承認自己的不足。要懂得教兒之道,不學怎知?不琢怎成?不操怎熟?不觀怎通?
此外,孩子是在父母的日常言行中學習道德判斷和與人相處的道理,「人在做,天在看;父母在做,孩子在看」,家長不宜不察。
◆盧偉成MH校長,筆名孺子驢,播道書院總校長、香港教育領導協會主席、新城電台親子節目《人仔細細》嘉賓主持、中國文化研究院學科顧問,致力在中、小學推行中華文化教育,並把中華文化價值觀之學習滲透於各個校園生活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