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黃大仙逾兩千戶停電 環境局促中電派心意券補鑊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吳健怡)中電今年上半年共發生7次電壓驟降及供電中斷事故,上月更發生黃大仙逾2,000住宅單位停電逾四小時的事故,令中電供電穩定性備受關注。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質詢時透露,事故翌日曾會見中電總裁羅嘉進,建議向受影響住宅客戶派發心意券,相信中電會慎重考慮該建議。早前,特區政府要求中電就重大電壓驟降事故設立懲罰方案,並納入《管制計劃協議》,謝展寰表示,中電正在考慮方案。中電回覆表示,正就黃大仙區的電力事故探討適當安排,會全面配合政府提升供電可靠安全。
料中電會慎重考慮相關建議
在昨日立法會會議上,謝展寰以書面形式回應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提出的質詢。謝展寰指出,中電過去三年共發生26宗停電、及19宗電壓驟降事故,共逾20萬戶受影響,供電中斷總時數長達5,000多分鐘,停電最長一次則是受超強颱風「蘇拉」影響,九龍及新界區最長停電超過一日半。當中以元朗區停電次數最多,3年內共10次,政府非常關注中電在近半年相繼發生的多宗停電和電壓驟降事故,早前已向中電提出應就重大電壓驟降事故設立懲罰方案,以納入現行與中電的《管制計劃協議》的懲罰機制。
就上月12日黃大仙地區供電事故,謝展寰翌日會見中電總裁羅嘉進,建議中電參考前年6月的元朗電纜橋起火事件導致的停電,向受影響住宅客戶派發心意券,他相信中電作為具社會責任的公司,會慎重考慮有關建議。
上月23日凌晨,連接元朗至深圳的40萬伏特架空供電系統亦發生電壓驟降事故,謝展寰稱,機電署即時向中電跟進如何加強供電系統的避雷能力,以降低最近這幾個月的高頻率雷暴警告所帶來的風險。
機電署亦正成立檢視中電供電系統督導小組跟進中電就事故提出的改善計劃,盡力減低極端天氣對電力系統的影響,並會審視中電推行措施的時間表是否可以加快,以及有否額外措施可強化供電系統抵禦惡劣天氣的能力,督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暫定於今年8月舉行。
本身是工程師的立法會議員張欣宇表示,支持特區政府要求電力公司向受電力事故影響的住戶派發心意券,但是他認為相比派錢,確保中電善用資源、提高供電穩定性更為重要,他認為即使未來設立重大電壓驟降事故懲罰機制,都要確保兩電同時運用資源,改善供電設施和系統,以及全港的升降機等終端設備能夠抵禦電壓驟降,才能減低對市民影響。他指出,現行《管制計劃協議》2023年中期檢討引入的「針對大型供電中斷事故的新懲罰制度」,以單次計算所有受影響客戶數目乘以總共供電中斷時數,中電及港燈受罰的最低門檻分別為1,500萬分鐘及500萬分鐘,他認為門檻過高,不易觸犯懲罰機制,建議制定兩級制門檻,參考過往電力公司所發生的停電事故,為市民帶來最嚴重影響的前五個個案為標準,以更新設定的參數,符合公眾利益和實際情況。
中電發言人回覆表示,就上月12日黃大仙區的電力事故,再次向受影響居民致歉,中電正探討適當安排,並會適時作出公布。同時,為應對極端天氣的威脅,採取短、中和長期措施,盡力減低極端天氣對電力系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