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月壤中找水 研作建材

  助了解天體表面如何形成 為興建月球基地奠基礎

  國家探月工程持續開展,香港科研貢獻了重要力量。曾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香港理工大學,最近通過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樣品管理辦公室的審核,成功獲得由嫦娥五號採集的月球土壤樣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剷取樣品,以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層鑽取樣品。港理大科研團隊昨日舉行發布會,表示將主力開展「月壤中找水」的主題研究,同時鑽研月壤作為建造材料的可能性,期望有關研究不僅帶來學術成果,更期望可為未來航天員在月球長期生存、興建月球基地等長遠目標打下科研基礎,貢獻國家航天發展。

  嫦娥六號上月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帶回珍貴的月球土壤,創造人類歷史。在嫦六任務圓滿成功之際,理大最近亦成功獲得兩份由嫦五採集的月壤,並由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及副主任吳波領導開展「嫦娥五號月壤深入分析研究計劃」,聯同該校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王興及研究助理教授Sergey Krasilnikov,團隊將探討在月壤中找水,「我們想在月亮中找水,聽起來好像有點匪夷所思,但實際上把月壤放大來看,這些顆粒就能看到非常明顯的囊泡或氣泡,當中就有可能存在水。」團隊指研究成果將為未來研究月球及其他無大氣天體表面土壤的形成,及太陽風注入產生的水資源分析提供重要參考。

  理大研發裝置助採集月壤

  嫦五月壤中的表面剷取樣品,正是由理大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所採集。吳波表示,是次月壤的借用期為一年,如有必要可申請延期,這一年最主要任務是要先作好一切分析、測量、掃描等工作,包括了解兩份樣本的水含量是否不一,以及水的來源會否不同。至於深空探測研究中心正積極聯同各學科的專家從事不同研究,包括以月壤作為建造材料的應用潛力,「未來要興建月球基地,總要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如此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月壤,把它燒結,成為可用於建造房子的磚塊呢?」

  理大正計劃申請嫦六的月背月壤,期望為人類認識月球和太空,作出更多新的貢獻,更希望未來在國家2030年前最重要的火星取樣返回及中國人登陸月球任務中,有機會再次貢獻香港科學力量。吳波補充,日後若可申請嫦六月壤,可望跟嫦五的月球正面樣品進行比較分析,「例如它們的成分,包含什麼元素、礦物、結構如何、稀土元素含量、水含量等方面,它們有何異同。」甚至可望進一步認識月球的歷史及演化過程,提供重大科學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