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的認知博弈

  汪敦敬 祥益地產總裁

  不少年輕人認為入住公屋是「人生勝利組」或「人生贏了一半」,這是危險的想法,而且是錯誤的!公屋是居住的「救生網」,只是中途方案,不應該是人生的終極目標;人生定錯了目標,就會去錯地方。筆者是徙置區的第一代嬰兒,童年時我們的主流價值觀是「為家庭和前途離開徙置區」,我們覺得在享用公帑的同時要記住:「仍有很多更需要的人正排隊等待上樓」!

  上樓是為了安居之餘,還要把握住公屋的「平租期」去儲錢買樓!當住戶把公屋當成私產,對輪候上樓的人來說不公平。如果住戶的入息超過了限額會怎樣做?有兩個可能性:第一,住戶可能會瞞天過海繼續住下去,但這樣做不是萬全之策,因為當社會資源貧乏時,政府是需要找出隱藏的富戶,然後要他們遷出!

  易成負面文化推動者

  第二,住戶可能索性從此「不努力」,我們見到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想努力工作,甚至放棄晉升機會,原因是想保持公屋這「勝利」的果實!既然選擇了走這條路,心態上就會容易加強評價社會沒有機會,而且他們亦會成為這種負面文化的推動者!

  當然香港仍然有困難及存在不公平,但是在任何一個角落都存在這個不足的,筆者經營一間每月人均開單5.2宗的中型地產代理公司,超過七成員工起碼擁有一個物業,我們幫了很多失業的人士創造機會!怎會相信香港沒有機會!?我們提倡重啟「置業資助貸款」,相信會令到年輕人對社會的機會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