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五線融通話汕頭(四)

◆汕頭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 作者供圖
◆汕頭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 作者供圖

  木 木

  嶺南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體系,由於地理環境複雜,對外聯繫渠道廣,產生了眾多亞文化形態。粵東地區有一座長約300公里的龐大山體,名蓮花山,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北及梅州山區,南達汕尾海濱。蓮花山脈作為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分割出廣東省兩大地理單元——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相應形成了兩大地域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

  蓮花山脈以東,便是廣義的潮汕地區。這裏秦漢時期即有建制,先後稱揭陽縣、義安郡,至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始稱潮州。悠久的歷史孕育出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潮汕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格局中擁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說到潮汕文化,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功夫茶等文化符號,這些非遺品牌構成了一幅絢爛的文化圖景。然而,潮汕文化之博大精深遠不止於此,衣食往行,詩書歌舞,每一個入口都可以通向一座特色文化的殿堂,每一個文化山水的跋涉者都可以從中收穫不一樣的感悟。

  我們這次在汕頭逗留的時間並不長,卻生動而鮮活地領悟了蘊含於上述文化符號中的深厚文化內涵,感受到潮汕文化對經濟民生及人文生態的模鑄。由於行程緊,未能深入古村落或手工作坊等傳統文化的原始出處,而是通過參觀相關博物館、體驗英歌舞和茶藝表演、走訪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等,於百花園中採擷幾株奇花異草,領略潮汕文化的無盡風采。

  汕頭市博物館眾多,除了綜合性博物館,還有不少專題陳列館。透過博物館裏豐富的文物、標本及相關介紹,可以便捷地了解潮汕文化的發展脈絡。作為漢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潮汕文化是歷代移民與當地族群融合發展的產物。所謂潮汕人,90%是中原漢族移民後裔,其餘是當地土著民族、少數民族和外國人後裔。千百年來,潮汕先祖為避西晉永嘉之亂(公元311年)、唐安史之亂(公元755年至763年)、北宋靖康之亂(公元1126年至1127年)等,先後從中原一路南遷,約在宋元年間自福建等地大量遷入潮汕這片「省尾國角」的土地上定居下來,繁衍至今。

  如今,潮汕人與客家人、廣府人並稱廣東三大漢族民系。潮汕人雖以潮汕地區為祖籍地和聚集地,但世代外遷,廣泛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台灣等地,並遷往東南亞及歐美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俗話說,世上有兩個潮州,一個在潮汕平原,一個在世界各地。在綿延千年的人口大遷徙中,潮汕文化成了海內外潮汕人的根和魂。

  潮汕文化的演進,與潮汕人的起源、遷徙和拓展相伴而行,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條線索:一是溯源中土,文脈流傳,相關文化元素包含在潮語講古、潮汕民俗以及潮汕戲曲、歌舞、音樂等藝術形式裏;二是生於斯長於斯,在潮汕平原上繁衍生息,誕生了潮汕建築、工藝、飲食以及濃厚的商業文化;三是開埠向洋,漂泊海外,形成「下南洋」傳統,創造獨步天下的僑批文化。

  當你品味着英歌舞的豪邁,功夫茶的雅致,衣食住行的考究,手工技藝的精湛,以及日常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儀式感,潮汕人文傳統的獨有韻味在周圍瀰漫,彷彿醇香的美酒讓你不知不覺沉醉其中。

  從根本上講,文化不是靜態而是動態,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即以文化物,以文化地,以文化人,而尤在化人。因此我們會說,某個東西有文化,某個地方有文化,某個人有文化。一個地方的文化,其「化」人之效最終體現在該地飲食男女的風貌上。潮汕菜通稱潮州菜,大範圍屬於粵菜,但做工比廣府菜精緻,食材比客家菜新鮮,彼此差別之大完全可以自成一家。潮汕人雖然也是廣東人,但胸襟氣度更為人稱道。他們聰明、勤勞、堅韌,男人有擔當,女人賢惠。潮汕地區普遍重商,卻不輕文。也許是因為文化傳統的長期熏染,與潮汕人交往,無論對方是官員、商人還是普通市民,你都會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氣質,豪放而儒雅,精明而仗義,以致坊間把「交幾個潮汕朋友,娶一門潮汕媳婦」作為男人的理想。

  當然,潮汕人執拗抱團、愛憎分明的個性,潮汕商幫善抓機遇、窮追猛打的經營風格也是出了名的。香港是社團社會,眾多社團中數潮汕社團「最打得」,內部不管有多大矛盾,對外只需一句「膠己人」,都能一致行動。深圳移民,潮汕獨多。下至街頭巷尾的雜貨店、茶葉店、便利店、餐飲店和各種批發專門市場,上至地產、金融、科創產業,處處可見潮汕人的影子。深圳本屬廣府文化圈,卻讓近500萬潮汕移民佔據了最大的經濟份額。

  潮汕建築以傳統的三合院、四合院民居為基本形式,最具代表性的形制稱「下山虎」和「四點金」。不過,汕頭因處於開埠向洋的前哨,建築風格卻以中西合璧的騎樓著稱。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汕頭老城,是全國面積最大且唯一呈放射狀格局分布的騎樓街區。公園中心是1934年由印尼華僑、南生公司老闆李柏桓發起興建的中山紀念亭。周圍種植花木,設枱椅供遊人休息,「小公園」由此得名。小公園作為汕頭開埠的發祥地,當年是最繁華的商業中心,而今則成為開埠文化的歷史標本。

  騎樓在嶺南地區並不鮮見,幾乎有一定規模的城鎮都有騎樓街,街兩邊是長長的走廊,走廊上面住人。底樓臨走廊設店舖,人行走廊,晴能遮陽,陰可避雨。走廊層與住房層的高度並不一樣,走廊有兩層樓高,柱子和拱券也貫通到二樓。所以騎樓的實際樓層,要比看起來多一層。滿街的騎樓,乍一看都差不多,細細打量,一個個建築細節卻令人稱奇。每棟騎樓的不同之處,體現了主人的獨到匠心。好比嶺南代表樹種榕樹,遠遠望去,每一棵都是虯枝盤曲,茂葉如蓋,大同小異,仔細看來卻棵棵不同,天下沒有兩棵一樣的榕樹。

  建築最能體現建築者的個性,單個建築表達的是主人的個性,建築群則表現了特定地方的個性。徜徉在小公園騎樓街上,透過獨特的建築結構和裝飾元素,除了依稀感受到這座百載商埠當年的繁華景象,更讓人感念潮汕人敢於闖蕩、追求極致的個性,感念潮汕文脈的悠然搏動及其與生俱來的多元性和開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