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未來/中國火星採樣返回選址 港學者出謀獻策

  圖:香港大學教授趙國春(左)與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右),受邀觀看嫦六發射。\大公報記者劉凝哲攝
  圖:香港大學教授趙國春(左)與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右),受邀觀看嫦六發射。\大公報記者劉凝哲攝

  近年來,香港科研界不斷深化參與國家航天工程,從航天器關鍵裝置的研製,到航天科學探索的前期預研方向,都作出香港獨有的貢獻。中國探月、探火任務連戰連捷,作為參與工程研製的香港理工大學容啟亮團隊堪稱香港航天工程研究的「金牌團隊」。2010年,理大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建造「空間精密機械技術聯合實驗室」。2013年,容啟亮團隊研發的「相機指向系統」隨嫦娥三號升空;6年後,該系統繼續幫助嫦娥四號執行月球探測任務,拍攝月球圖像。

  理大採樣裝置兩度建功

  在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中,容啟亮團隊研發出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協助完成月壤的採集與封裝。在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中,團隊研製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表現出色。在嫦娥六號任務實施的人類首次月背採樣中,容啟亮團隊研製的採樣裝置再次表現完美。「非常好,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嫦娥六號總設計師胡浩如此評價容啟亮團隊的工作。他說,嫦娥六號的採樣比嫦娥五號還要順利,採到比預想多的樣品。

  在重大航天工程的預先科學問題研究中,香港學者貢獻斐然。今年5月3日,就在嫦娥六號升空的當天,香港大學行星地質學家錢煜奇在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對阿波羅盆地嫦娥六號着陸區進行詳細研究,提出該地區存在持續、多樣的火山噴發活動,並重建了該地區的火山噴發歷史,引發全球學界對嫦娥六號任務的關注。後續,中國將對小行星實施採樣返回,並有望在2030年前後實現首次火星採樣返回。據了解,香港學者已深度參與這些工程的預先研究,特別是在火星取樣返回的選址方面,通過大量前期研究,積極參與着陸取樣區域的設計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