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透視/營銷更精準 捕捉內地客消費新模式

中央上周宣布提高內地旅客到港澳購物的免稅額,由原來5000元人民幣大增至1.2萬元人民幣,連帶入境口岸免稅店額度計算,合計為1.5萬元人民幣,促進零售市道並為經濟注入新動力。盛滙商舖基金創辦人李根興表示,伴隨內地居民訪港人數持續增加,本地零售市場未來會不斷增大,但商家躺平將被市場競爭淘汰,必須檢討經營模式,捕捉消費新紅利,例如加強推廣港式產品,以及善用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作宣傳,吸引內地年輕客群。\大公報記者 劉鑛豪
周末中午,九龍城某泰國菜館門外擠滿等候座位的食客,鄰近食肆卻門可羅雀。從事商舖物業投資的李根興指出,當疫情封關,港人只能夠留港消費,結果走遍全港大街小巷各式商店,就似花灑分散在18區購物消費,令到許多商家受惠。自疫後通關,港人外遊消費,相對地減少本地消費。儘管現時本地零售、飲食銷售額,仍未回復至疫情前水平,但相比疫情期間有所增加,說明「個餅係大咗」,關鍵是商家需要適應新消費模式,並調整經營策略。
旅客續增 抵銷港人外遊影響
觀察消費市場多年的李根興指出,「Winner-Take-All」情況愈來愈明顯,民生區商店的生意額減少,消費力主要流向核心區、遊客區。冷氣、傢俬等等拿回家的商品銷情顯得疲弱,但小紅書介紹的商店,香港特色的冰室,以至香港傳統蛋撻食品,卻大賣旺場。贏家與輸家的分別,在於能否適應新消費模式,尤其是內地旅客的消費心態;皆因內地旅客將會是香港零售消費市場增量的貢獻者。
李根興補充說,港人習慣北上消費、海外旅遊,無疑對香港零售消費市場造成傷害,但參考疫情期間數據,香港人日均消費只有127元。相對地,按2023年數據,內地留港過夜旅客的日均消費約1900元,兩者相差10倍。關鍵在於,內地訪港旅客未來會持續增加,這樣便可以抵銷港人外遊消費的影響,並為市場注入新動力。
具體而言,現時內地有約680個城市,開放港澳個人遊城市則佔59個,尚有大量城市有待開放個人遊。至於潛在旅客量規模,在疫情前,北京每年接待旅客3.2億人次,上海每年接待3.6億人次。反觀香港情況,高峰期接待內地旅客只有5100萬人次。由此可見,香港未來有機會接待更多內地旅客,每年過億訪客絕不為奇。
值得留意的是,內地上周五公布,7月1日起,自港澳進境居民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免稅額,提高至1.2萬元人民幣,在設有免稅店口岸,免稅額增至1.5萬元。
李根興認為,商店要成為少數的贏家,有五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是善用網絡宣傳。現時打開門做生意,等待顧客上門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到現今商業環境。商家必須利用網絡主動出擊,邀請網紅介紹產品或服務,而小紅書是較常用的平台。第二是提供具有香港特色的產品或服務,港式冰室在全港各區開設,正正是這個原因。港式冰室客似雲來,高級法國餐廳卻乏人問津。第三是,售賣可以拿回內地的商品。第四是,提供價格低於100元餐飲食品,切合內地旅客「窮遊」消費模式。第五是,調整店舖營業時間,盡量在日間時段營業,切合香港人起居生活時間,也方便即日往返內地與香港的旅客購物消費。
守舊經營恐被市場淘汰
李根興直言,經營業務永遠都是艱難的事情,未來情況只會愈來愈艱難;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小部分人賺取最多利潤,守舊經營者最終會被市場淘汰;做本地居民生意的商店都叫苦連天,唯有懂得顧客口味的商家,才做到Winner-Tak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