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評保育】環評程序提速 政府積極保育

  環評程序耗時漫長,窒礙工程進展,是香港以往城市發展的一大難題。去年6月底,特區政府完成優化《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環評程序所需的時間由原來的36個月至48個月可縮短一半至18個月至24個月。條例生效一年,其中一個獲批的項目是位於落馬洲的新田科技城計劃,研究階段共耗時24個月。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認為,一些環保團體採取較傳統思維看待保育,「以往的方式是我們劃出一個地方是濕地,任由它自生自滅。」但政府改為積極保育,容許進行人類活動,甚至可以產生價值。

  謝展寰表示,已有10個項目按新方式進行環評,環評耗時15個月至24個月,平均為19.7個月,符合預期。其中一個獲批的環評項目是位於落馬洲的新田科技城計劃,研究階段共用時24個月,「按照以往經驗可能三四年都未必完成,但這次僅用兩年,可見優化環評程序後確實可以節省時間。」

  荒廢濕地人類活動產價值雙贏

  然而於新田科技城環評報告出爐後,受到個別環保團體質疑,謝展寰認為,環保團體與政府在該事件上的分歧主要在於濕地保育的觀念,對方採取的是較為傳統思維,「以往的方式是我們劃出一個地方是濕地,任由它自生自滅。」

  過往不乏濕地荒廢先例,恰恰是由於人為介入不足,「但我們現在更新的觀念是積極保育,對於這個地區提出具體的保育要求、行動,同時可以進行人類活動,甚至可以產生價值,例如進行水產養殖等,一個地方有價值就不會慢慢荒廢。」

  他指出,從法律角度,新田科技城規劃已通過環評,一定會繼續推行,從環保角度,亦是一次改良舊有做法的新機遇。他認為,原有環評程序在港實行20多年,不少工程持份者都認為程序過於漫長,甚至是曠日持久,當年港珠澳大橋亦是因環評和司法覆核而耽誤數年,希望優化之後的環評程序更有針對性,及平衡各種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