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之環保篇】零廢堆填有望2035年前實現

◆謝展寰形容,落實垃圾徵費需要兩條腿走路。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謝展寰形容,落實垃圾徵費需要兩條腿走路。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今年首半年「綠在區區」收集的回收物,比去年上升約六成。資料圖片
◆今年首半年「綠在區區」收集的回收物,比去年上升約六成。資料圖片

◆香港首座現代化垃圾焚化發電設施將於明年落成。資料圖片
◆香港首座現代化垃圾焚化發電設施將於明年落成。資料圖片

謝展寰專訪 :爭取2035年「零廢堆填」 擬將已堆填的垃圾焚化
謝展寰專訪 :爭取2035年「零廢堆填」 擬將已堆填的垃圾焚化

  謝展寰:有機會將已堆填廢物挖出來再焚化

  作為一項影響香港社會方方面面的舉措,垃圾徵費雖然沒有如期實施,但香港特區政府推進減廢回收的決心一如既往。香港特區政府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形容,要落實垃圾徵費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計劃本身的完善修訂,另一條則是足夠的社會接受度。政府會繼續擴大回收網絡,增加回收硬件設施,及加強宣傳教育。在減廢基礎上,政府亦會繼續推進兩座現代垃圾焚化發電設施建設,希望在2035年以前實現「零廢堆填」,甚至有機會將已堆填的廢物挖出再焚化。◆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談及一波三折的垃圾徵費實施之路,謝展寰坦言,儘管每個決定背後都有現實考量,暫緩實施亦是由該局主動提出,但他的心情難免「複雜、有不開心」。他指垃圾徵費在上屆特區政府任內已制定法例,今屆特區政府的責任是繼續推行,「有意見指政府事前諮詢不足,其實當時垃圾徵費已經是法例,並不能夠再諮詢大家法例要如何訂立。」

  就法案推行過程,謝展寰本人及相關政府部門均悉心參與,向公眾釐清法例詳情。惟不少執行問題、細節在立法階段無法預計,故4月推行「先行先試」計劃,卻發現更多實施上的困難。「法例對前線清潔工人有很多要求,例如要分揀指定袋,加大了他們的工作量。如果清潔工不小心將白色袋交給垃圾車,也會觸犯法律,這對前線無疑是很大壓力。」加上香港經濟未完全復甦,法例對餐飲業界造成較大影響,種種客觀因素下,特區政府決定暫緩實施,待措施優化再推行。

  5月家居廚餘回收量激增

  雖然垃圾徵費暫緩實施,卻已帶動全城市民對回收減廢的空前熱情。謝展寰引述數據指,今年首半年「綠在區區」收集的回收物,相比去年上升約六成。整體廚餘回收總量亦大幅增加,以5月的家居廚餘回收量為例,是去年平均數的八倍。

  他說,特區政府會打鐵趁熱,繼續構建全民減廢回收文化,增加廚餘及其他分類回收設施,特別是向年輕一代加強宣傳,小手拖大手,影響全社會,其中「減廢回收在校園 塑膠再生變資源」計劃已累計有約90萬學生參與。

  垃圾徵費暫無時間表

  至於何時重推垃圾徵費,謝展寰表示,暫無法提供時間表,「這次經驗告訴我們,計劃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就是計劃本身,另一條腿是足夠的社會接受度或是社會成熟度,兩個都是關鍵。」特區政府會繼續擴大回收網絡。

  同樣促進減廢的「走塑」措施效果明顯,據特區政府初步統計,市民不要求提供外賣餐具的比例,已由4月時的三四成,增至近期的逾八成,開始形成自帶餐具的文化。

  香港的環境策略不僅有「全民減廢」,亦包括「資源循環·零廢堆填」。謝展寰指,在垃圾處理方面,香港長遠布局有三座現代化垃圾焚化發電設施,其中首座位於石鼓洲的I·PARK1明年落成,每日垃圾處理量為3,000噸,規劃中的I·PARK2預計每日可處理6,000噸垃圾,兩者加和為9,000噸,仍少於目前香港每日產生約1.1萬噸固體廢物量,但他對未來情況頗樂觀。「過去幾月廚餘收集量多了許多,如果繼續加強回收,每日廢物少兩三千噸也不是不可能,假設每日垃圾量減到7,000噸,我們的焚化處理有餘量,是不是可以挖一部分堆填區的垃圾出來焚燒,釋放堆填區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