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憑闌處】天倫之樂

  童 心

  看到某局長因為「有仔趁嫩生」的主張被女性議員「炮轟」,一向不關注報紙時事版面的我,竟也被吸引得逐字逐句把那一大塊篇幅的報道讀完。

  在我看來,生不生孩子、何時生孩子,這是一個人「生而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其他人的眼光、評價、建議,不論假意還是真心,都不過是「別人的想法」。我很樂意相信「有仔趁嫩生」這樣的主張,是從其自身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出發提出的倡導,但也僅僅是建議而已。

  人是千差萬別的,人性是豐富又深刻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打拚人生。來世上走一遭,大多數人希望過得豐滿些、自在些,但「好」和「不好」都在內心,人人都有自己的尺度。真應了那句話:好不容易有肉吃了,又開始流行吃素了——幸福尺度、「好」的標準總是與時俱進的。

  我很慶幸自己選擇了教師職業。我一天天在老去,但學生們年復一年地續葆青春。人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看着他們長大,一家人一同經歷人生的風雨,是「天倫之樂」,那如我這樣的教師,和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們在一起、陪伴他們成長,未嘗不是另一種「天倫之樂」。

  當下,年輕人在結婚、生育這些事情上愈來愈慎重,或許並不是他們不願意負責,而是期待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然後能夠「更好地負責」,長輩們會感覺到愈來愈遲。不論是社會學、人類學的宏大問題,還是具體到每一個社會人的個體訴求,我們不妨多一點理解和包容。倘若我們能夠回歸人文精神的本質,那社會必將在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收穫更豐富的精神文明。這一點,一千多年前《禮記》就講過:「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