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回歸27周年 發展新質生產力/港深科研合作趨緊密 創新資源集聚

  圖:6月11日,河套深圳園區向10個中試平台授牌,加快來自港澳、國際及內地的科技成果轉化。圖為國際產業中試平台授牌儀式。\大公報記者胡永愛攝
  圖:6月11日,河套深圳園區向10個中試平台授牌,加快來自港澳、國際及內地的科技成果轉化。圖為國際產業中試平台授牌儀式。\大公報記者胡永愛攝

  人才是第一資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要素。香港特區政府把握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加快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是應有之義。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也是香港回歸祖國27周年。《規劃綱要》明確大灣區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的戰略定位。過去兩年,香港特區政府對河套創科合作高度重視,在加速香港園區建設的同時,鼓勵並支持港企、港高校、港研究院落戶深圳園區,推進兩地協同發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等去年落戶深圳園區,深圳園區「港味」日益濃郁,港深科研合作更加緊密,加速創新資源集聚,河套可望成為大灣區生物醫藥發展重地,乃至香港新質生產力源泉。\大公報記者 胡永愛

  2017年7月簽署的《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明確支持「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建設。七年裏,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下稱合作區)的規劃及若干具體政策相繼出台,深圳園區成為支持香港融入大灣區乃至國家發展的前沿陣地。

  2023年8月,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給合作區以新的定位: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並提出到2035年將其打造為「世界級的科研樞紐」的目標。

  創科合作 深港雙向奔赴

  中央惠港政策越來越具體而豐富,深港河套創科合作以驚人速度雙向奔赴。當前,特區政府正全速推進合作區的香港園區(即港深創科園)建設。今年4月,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有限公司與首批共59個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分別來自香港、內地和7個海外國家,多聚焦於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和微電子等產業,估計將投資逾10億元,創造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園區內首批三棟大樓將在年底陸續落成,即將營運。

  同時,深圳園區「港味」日益濃郁。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2023年9月開園,已進駐40家香港企業和機構,涵蓋生物醫療、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微電子、金融科技及可持續發展科技等7大範疇。

  香港創業者劉振韜於2019年在香港組建芯片研發團隊並進入香港科學園孵化。得知設立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當即決定將深圳分公司從羅湖搬來。

  「香港科學園由香港政府發起建設,一直鼓勵港企落戶於深圳園區。」深圳分園不僅在投融資方面積極幫助山河半導體牽線各大銀行與投資機構,還定期開展專場路演,普及最新政策,「在河套深圳園區發展一樣能感受到特區政府對於企業的關心與支持,我們在此發展很安心。」

  港高校團隊設AI實驗室

  隨着深港合作向更高水平邁進,越來越多香港高校科研團隊扎根河套合作區。目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5所「世界百強」高校共10個重點科研項目已在深圳落戶並開展相關項目工作。香港科技大學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於2020年在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成立後,至今已設立17個實驗室,建成科研隊伍130多人。「在河套合作區的支持下,近兩年我們新引進科研團隊設立了包括智能建造實驗室、人工智能建造實驗室等7間實驗室。」港科大深港協同創新研究院執行總監高凌雲介紹。

  生物醫藥是河套合作區重點發展的產業,2023年產業規模已超百億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提出要推動精準醫療、細胞治療等交叉學科領域技術創新。創新引領,乘勢而上。去年,香港政府協助推動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與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去年落戶河套深圳園區。

  「特區政府通過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局(ITF)的資助計劃,支持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亞洲抗衰老及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的兩個聯合申報項目,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王雪萊表示,這不僅為研究中心提供了迫切所需的資金支持,也為它們與本地創新生態系統建立了深厚的聯繫,為未來生物醫藥行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