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專欄/香港有潛力引領可持續金融的全面發展\周嘉俊、林于正

  4月19日,港交所宣布將逐步引入「新氣候規定」,與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的披露標準緊密對接。香港綠色金融協會隨即舉辦了培訓課程,協助上市公司為變革做好準備。金管局於5月3日發布了《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為業界在發展綠色及可持續金融時提供指導,促進綠色資金的融通。

  這一系列的發布和舉動顯示香港在推動及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緊貼國際社會的發展。然而,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潛力進一步擔當「引領者」的角色,在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框架下尋求突破,研究當中「社會」所面向的標準。如何發展ESG中的「社會」的面向?

  透過擴大現時的分類目錄,並以社會面向作為起點,我們可以採用以下的標準來定義和分類商業行為:(一)對社會有實質貢獻;(二)不會對社會造成不利影響;(三)遵守最基本的社會原則、人權和勞工權益。除了關注企業內部活動(例如反歧視政策、員工心理健康支持服務)和供應鏈活動(例如道德採購、勞工權益維護),目錄還可以提升對企業參與社區活動(例如社區發展項目投資或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的要求。

  擴大分類目錄除了有助展示商業活動對社會影響力,還能進一步鼓勵企業制定更具前瞻性的規劃和融資策略,推動具社會價值項目的融資計劃。

  2021年,歐盟曾嘗試制定類似的分類目錄,但迄今仍未有成果。相對於環境議題,社會議題的討論更為複雜,要在目錄內容上達成共識,不但需跨越文化和政治的差異,訂立相關監測和評估機制亦絕非易事。然而,正因為種種差異,歐美的標準難以直接套用至亞洲地區,香港更應把握機會,及早着手研究ESG社會面向的標準,制定適合亞洲地區的分類目錄,以確立國際金融中心的領導地位。

  實際上,香港具備獨特的條件來擔起如此重任。根據羅兵咸永道2023年對香港上市公司ESG報告進行的研究,有參與研究的上市公司中,其社會面向的資訊披露(包括員工就業、健康與安全、發展與培訓以及反貪腐等)最為成熟,90%的公司披露了相關資訊,而此比例甚至高於環境面向的85%。這顯示出香港的上市公司對ESG社會面向的披露要求並不陌生,亦有大量資訊可供分析和研究,為制定標準及分類目錄提供穩固的基礎。

  香港可充分利用此優勢,先整理現有資訊及進行歸類,再研究香港及亞洲地區的獨特需要,因地制宜設計分類目錄。分類目錄的重要性不僅在於給企業一個明確的指引投放資金,同時為政策制定工作提供參考,讓特區政府可以透過加強規管、提供稅收優惠、補貼和貸款等措施去鼓勵企業參與具社會效益的活動。

  商業目標與社會目標從來都並非處於對立面,而是互生互補的關係。當企業將利潤投資於社區,便創造出正向循環,從而收穫一個可持續的營商模式。總括而言,發展ESG的社會面向和制定相應的分類目錄可以引領企業投資社區,改善市民的生活,實現「商社共富」的願景。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