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漫話/星輝盛放\江 恆

  圖:《羅納河上的星夜》是梵高一八八八年住在阿爾勒期間所作。\法新社
  圖:《羅納河上的星夜》是梵高一八八八年住在阿爾勒期間所作。\法新社

  當夜深人靜,眺望星空,你一定無法想像一個多世紀前梵高的心境,他眼中的星空,已不是明月皎潔,繁星點點,而是光影流動、色彩飛旋的世界。

  眾所周知,梵高不僅以畫向日葵聞名,還以畫星空著稱,他的《羅納河上的星夜》、《星空》和《夜間的露天咖啡座》被統稱為「夜空三部曲」,而前兩者尤具代表性。他在作品中所勾畫出來的,是一個完全不同於普通人眼中所見的夜空,如同作家史蒂文·奈菲在《梵高傳》一書中所寫,那是「搏動的燈光組成的萬花筒、繁星匯聚成的漩渦、光芒四射的雲朵,還有像太陽一樣明亮的月亮──只存在於梵高腦海中的、充滿宇宙星光和能量的焰火盛宴。」拋開非凡的繪畫天賦,這樣的星空是如何在他腦海中形成的?

  把時間拉回到一八八八年二月,三十五歲的梵高抵達法國南方城市阿爾勒,他狂熱地投入到工作中,創作了多幅關於這座城市的畫作,但很快便痴迷於研究阿爾勒的夜空。四月,他寫信給弟弟西奧說:「我需要一個有柏樹的繁星之夜,也許是在一片成熟的麥田上方。」他在給妹妹威廉明娜的信中又稱:「現在我絕對想畫一片星空。在我看來,夜晚的色彩常常比白天更加豐富,帶有最濃郁的紫色、藍色和綠色。當你仔細觀察時,你會發現有些星星是檸檬色的,其他星星有粉色、綠色、藍色或紫色等勿忘我的光芒。很明顯,要畫出星空,僅僅在藍黑色上加上白點是遠遠不夠的。」

  九月,梵高終於完成了《羅納河上的星夜》。他對這幅畫非常滿意,在給西奧的信中多次提及此畫,並向西奧寄去一幅草圖,與他的另一個作品《鳶尾花》一起在一八八九年的獨立藝術家展上展出。該畫的最大特點是星星盤旋於夜空,與地上的燈火交相輝映,盡顯朦朧之美。有美術專家認為,這與梵高在英國的三年旅居生活有關,當時他被英國文化和繪畫風格深深吸引,英倫生活的點滴影響了日後他的藝術風格。據二○一九年在倫敦泰特美術館舉辦梵高畫展的策展人表示,《羅納河上的星夜》顯然有泰晤士河堤岸夜色的影子,當中的金與藍更是受倫敦晚上的煤氣燈啟發而創作。

  至於《星空》的誕生則頗具戲劇性,要從梵高完成《羅納河上的星夜》的一個月後講起,他當時為構建「南方畫院」的想法,邀請印象派大師保羅·高更搬進他在阿爾勒被稱為「黃房子」的家,兩人共同生活,一起畫畫。但由於兩人欣賞的藝術家和繪畫風格完全不同,常常因為不同的見解產生爭執,到十二月底,在一次激烈的討論過後,梵高用刀割掉了自己的一部分左耳。此後高更離開了阿爾勒,和梵高再也沒有見過面。翌年三月,迫於當地人聯署要求趕走梵高,他最終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兩個月後,梵高前往聖雷米普羅旺斯附近的聖保羅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那裏他畫出了《星夜》,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梵高傳》中講述了梵高的繪畫過程,受聖保羅精神病院的限制,他不能在天黑後出去並直接站到星光下。為了描繪星夜,他只能等到精神病院熄燈以後,在天色漸暗群星閃爍的時候,隔着卧室窗戶的欄杆向外觀察,他長時間地凝視着每一道閃亮的光線,以及周圍若隱若現的黑暗。窗外的星空,給了梵高作畫的靈感,就像他在信中稱:「我對星空有了全新的觀察。」於是呈現在畫作上的,便是那經典的黃色星星形成的巨大漩渦,以及星雲的短線條糾結、盤旋。如書中所說,《星夜》呈現的是奇異璀璨的景象,原本寂靜的星空在梵高筆下變得躁動、奔放和跳躍,梵高將自己印象裏的星夜畫了下來,濃密的筆觸將夜空點燃,掙脫所有的規則與束縛。

  有關《星夜》的創作靈感,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梵高的精神疾病產生幻象,為他打開了常人無法看到的圖景。但作家西蒙·沙馬在《藝術的力量》一書中提出異議,指梵高在醫院時的狀態似乎很清醒,他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扭曲蜿蜒的線條、旋轉的星星、阿拉伯式花紋的岩石、顫抖筆觸下的柏樹等,不應該被解讀為精神錯亂的結果,它們確實是那個清晰大腦所見的風景。另一種可能是法國艾菲爾鐵塔的啟發。英國藝術史學家詹姆斯·霍爾在去年指出,當時巴黎紀念碑作為國際博覽會的明星景點揭幕後不久,博覽會的開幕伴隨着一場壯觀的深夜煙花和燈光等表演,這些在梵高畫作中的「星星、天空和雲彩的煙火音樂」中重複出現。對於梵高來說,柏樹是展覽中心艾菲爾鐵塔的天然替代品,星夜是與標誌着展覽開幕的燈光秀相呼應的鄉村和宇宙。

  值得一提的是,從今年六月至九月,法國阿爾勒舉辦「梵高與星星」畫展,《羅納河上的星夜》時隔一百三十六年首次重返誕生地。用展覽負責人的話說,梵高對星空魂牽夢繫,曾反覆發問「我何時才能畫出星空?」因為他不僅對星星感興趣,更對它們與我們靈魂命運的關係着迷。如同他生前告訴弟弟西奧,星星是死者的避難所,「如果我想去里昂,我會乘火車。如果我想去星星,我就會接受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