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南沙加緊布局新興產業

◆大灣區(南沙)國際傳播中心內,不少港澳人才在辦公。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大灣區(南沙)國際傳播中心內,不少港澳人才在辦公。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走訪廣州南沙。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走訪廣州南沙。香港文匯報記者盧靜怡 攝

  深中通道開通在即 對接港澳將更便利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靜怡 廣州報道)深中通道開通在即,處在深圳和中山之間的廣州南沙亦將迎來新的交通優勢。25日,「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聯合採訪活動走訪廣州南沙。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未來深中通道通車後,廣州南沙至中山城區的行車時間將縮短到15分鐘以內,至深圳的行車時間將縮短到20分鐘以內,廣州、深圳、中山三地的聯繫進一步強化,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高效互聯互通。南沙區商務局局長謝曉暉接受採訪團訪問時表示,大灣區產業特色在於整合而非競爭,而深中通道的便捷讓物理距離變短,讓廣州、深圳和中山的人才可以找到更合適的位置,對於留住人才和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合作更有幫助。

  25日,採訪團一行走訪了中交國際郵輪廣場及南沙國際郵輪母港、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南沙國際人才港和大灣區(南沙)國際傳播中心。在深中通道等多條超級工程的加持下,南沙正從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悄然蛻變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中心。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南沙正加緊謀劃「深中通道」片區控規及城市設計深化工作。在深中通道萬頃沙支線所連接的南沙南部片區,目前正高水平謀劃打造生物谷、數字谷、健康谷「三谷」,布局了生物醫藥、半導體等先進製造業,構築大灣區新興產業體系的「黃金海岸」。

  政策補貼為港澳人才提供便利

  謝曉暉表示,深中通道讓大灣區多個城市即日往返成為可能,加強了區域間的聯繫。可以預期南沙將能吸引更多港澳人才。他稱,南沙的人才政策及「港人港稅」政策,為在南沙工作的港澳人才提供實際的便利。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南沙國際人才港採訪時亦了解到,南沙在先進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生產性服務業,海洋運輸等六大產業領域146項職業資格方面,將境外工作經歷視同境內工作經歷,吸引了不少港澳居民來工作。目前已有129名港澳專業人士在南沙執業。在大灣區(南沙)國際傳播中心工作的港青鄭雅心告訴採訪團,她自2018年畢業後就到傳播中心工作。「我個人對大灣區,尤其是南沙區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南沙區的發展速度之快,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毫不為過。」她說,南沙區為在此創業和就業的港澳青年提供了諸多福利和便利。從政策補貼到生活住宿和出行都提供了支持。

  將承接香港深圳創科外溢資源

  在科研領域,深中通道未來開通,亦能促進大灣區科研資源的流動。廣州市南沙區科技局副局長饒志平告訴採訪團,南沙位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交叉點,相信隨着深中通道的開通,香港特別是深圳這邊的創科資源將會外溢到南沙。尤其是需要較大場地面積和投入成本較高的一些企業,可以在南沙增加布置相應的產業或研究場所,以平衡成本及完善在灣區的布局。

  饒志平表示,南沙有不少科研項目與港大、港科大等香港高校合作。去年南沙立項與港澳開展10項科研合作,包括高校間的合作和企業與研發機構的合作,包括海洋生物、生物醫藥等領域。

  在科考船「海洋地質六號」上,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高級工程師陳春亮表示,團隊就經常有和香港科研團隊並肩出海做科研考察的機會。他說,「海洋地質六號」一共執行了九次冷泉調查,近年來經常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高校合作。「香港高校科研團隊會搭載我們的船去進行冷泉調查。這幾年基本上每年他們都會來搭我們的船出海作研究,合作非常緊密。」

  數讀南沙最新發展

  ◆已有超470名港澳居民申報享受南沙個稅優惠逾3,900萬元,超2,700名港澳居民在南沙工作

  ◆目前南沙實施支持港澳青年發展「五樂」行動計劃,創享灣等13個青創基地入駐超830個港澳台僑創業團隊,落戶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動總部基地

  ◆南沙累計推出55項政務服務改革措施,「無證明自貿區」減免事項清單拓展至398項、「全區通辦」事項拓展至478項,「一件事」主題服務拓展至159個

  ◆2023年新簽約項目132個,總投資達3,635億元人民幣,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9個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100家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