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中伏谷氣 42%貨不對辦
部分收假嘢賣家失蹤 民記倡制訂針對性法規
網絡購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惟政府監管有待完善,在出現不愉快網購經歷時,不少消費者追討無門。民建聯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受訪港人有網購習慣,當中四成人曾有不愉快的網購經歷,大部分涉及貨不對辦、貨品有瑕疵等問題,更有人收到假貨。民建聯認為,香港目前並無專門為網購訂立的規管法例,導致一些不法商戶逍遙法外,建議政府制訂清晰及針對性的法規,加強電商規管。
民建聯今年3月進行電話隨機抽樣調查,訪問305名市民,當中有67%受訪者表示有網購習慣,58%受訪者最常使用內地網購平台,大多數(62.3%)受訪者每月網購開支在500元以下,其次是500至100元(佔22%)。網購貨品種類的首三位依次為日用品或家品雜貨(56.1%)、食品(10.8%)以及服飾(10.2%)。至於選擇網購的主要原因,受訪市民指價錢平(31.5%)、商品選擇多(26.2%)、可以送貨(22.3%)等。
民建聯東區區議員植潔鈴分析指,疫情過後市民已可重回實體店購物,但網購仍十分受歡迎,此外由於內地和香港距離較近,加上內地網購平台價格大多較本地為低,運費支出有限,故較受歡迎。
盼加強宣傳跨境消費投訴平台
惟隨着網購普及,網購相關投訴亦增加。調查顯示,網購未有對消費者提供足夠保障,41.3%受訪者曾有不愉快網購經驗,最多情況是貨不對辦(42.1%),亦有部分貨品有瑕疵(31%),甚至收到假貨(6.3%),還有個別商戶只收錢不辦事。植潔鈴引述,疫情期間有多名消費者上網訂購口罩,賣家起初要求延期交貨,最後直接消失,由於平台和商戶都在境外,消費者追討無門。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表示,香港現時並無專門為規管網購立法,假如消費者遇到無良網店,只能根據《商品說明條例》、《貨品售賣條例》等一般消費者保障法例維權,然而普通消費者未必能獲得適當法律支援,導致一些不法商戶逍遙法外。他建議,特區政府應制訂網購方面的專門法規,規管網購的三個階段,即售前、銷售及售後。
民建聯亦建議政府加強宣傳跨境消費投訴平台,包括宣傳「廣東消費投訴諮詢信息化綜合平台」,讓中招的消費者透過該平台追討損失,民建聯並建議海關及政府部門加強網上巡查和執法,本地、內地及海外的執法機關應保持緊密聯繫,以打擊跨境網上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