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有情之回訪系列】長沙無聲麵包店 兩任德國店長愛的接力 「讓聽障者有勇氣追夢」
在湖南長沙湘春巷一隅,佇立着一家別具匠心的麵包店「吧赫西點」。這家專為聾啞人提供工作崗位的愛心麵包店,由德國公益人士吳正榮夫婦於2011年創辦。3年前,吳正榮夫婦回國,由另一位德國人何墨凱接任店長,兩任德國店長之間愛的接力,讓這家「無聲麵包店」溫暖了這座城市。◆香港文匯報記者 姚進 長沙報道
城市繁華,深巷靜謐。湘春巷,是長沙的一條老街,吧赫西點麵包店就靜靜立於老街一隅。
7年前,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採訪過這家麵包店。當時的吧赫西點的門頭並不起眼,外牆還是水泥牆面,僅張掛一個小小的圓形招牌,店內的裝修也頗為簡潔。
而今,香港文匯報記者再來到這裏,吧赫西點則讓人眼前一亮,店面外牆全都用白色瓷磚裝飾,與周圍的老居民樓形成明顯對比,店內裝潢也更為精緻。
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天不斷有顧客進店消費,生意非常不錯。儘管並不在繁華鬧市,但這家公益麵包店在長沙的知名度並不低,不少市民專程前來消費,在品嘗正宗的德式麵包的同時,也為公益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愛心。
德夫婦創辦 德博士接任
2002年,德國夫婦烏韋·布魯澤(中文名吳正榮)和多蘿特·布魯澤(中文名杜雪慧)來到長沙,參與一個聾啞兒童助學項目,為了幫助聽障人士融入社會、自食其力,他們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決心讓他們掌握更多的職業技能,便將德國的烘焙技術引入了他們的慈善事業,2011年,無聲麵包店「吧赫西點」便在這條深巷中應運而生了。
十多年來,吧赫西點不僅為聽障人士提供了免費的麵包烘焙技能培訓,更為他們提供了就業機會。共有20多位聽障人士在這裏學會了麵包烘焙,學成之後,有的還自己創業,開起麵包店,實現了他們自食其力的夢想。
到了2021年下半年,因年歲漸長,吳正榮夫婦決定離開生活了近20年的長沙回到德國,他們將麵包店轉讓給下一任店長,一場愛心接力就此展開。
接過這愛心接力棒的,是一位名叫馬庫斯·霍夫穆勒(中文名何墨凱)的德國人。他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的漢學博士,與妻子、中國人哈娜生活在中國,曾在寧夏銀川一所小學擔任教師。看到吧赫西點正在尋找新店長的消息時,何墨凱正處於待業狀態。他覺得這份工作非常有意義,於是毛遂自薦前來長沙,接任店主,也接下了這份責任。
學手語畫白板 搭建交流橋樑
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吧赫西點見到了何墨凱,這位新任店長頭戴麵包師帽、身繫圍裙,正在給一款芝士蛋糕塗抹奶油,儼然一副專業麵包師的樣子。面對記者的稱讚,何墨凱坦言,他接手吧赫西點時面臨巨大壓力,他需要學會麵包烘焙技藝,以及如何管理一家麵包店,同時因為店員都是聽障人士,他還需要熟練掌握手語,才能方便溝通。
對於從教師轉行而來的他來說,這些都是巨大的挑戰,特別是手語的學習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何墨凱說,手語所涉及的詞彙量比普通語言更大,同時手指、手掌、手臂的協調也需要長時間的練習。這位店長一直在工作中學習,烘焙領域的詞彙諸如「吐司」、「法棍」反而比日常手語學習得更快。
何墨凱承認,「我還在學習,但進步不快。當我表達不出來的時候,還是會選擇寫。」因此,店裏掛有一塊白板,當他無法用手語表達的時候,小小的白板和筆便成為他的語言媒介,搭建起與聽障員工之間的交流橋樑。
創新管理 培養員工做「主人」
接管麵包店後,何墨凱發現吧赫西點原有的管理方式相對落後,大部分的員工都很依賴店長,都是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工作,何墨凱則希望員工們能以「主人」的身份參與麵包店的各項工作。
「我希望店裏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管理中來,而不是都聽我一個人指揮。比如每天做哪些產品、做多少,我們就安排一位後廚負責人來專門處理,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再來和我溝通。」何墨凱表示。
看烤箱是麵包店每天最重要的工作,烘焙時間雖然有鬧鐘提醒,但麵包師傅都是聽障人士,容易錯過時間,所以以前這項工作每天都是由店長親自負責。「現在我也逐步將看烤箱的工作分派給員工,因為他們也需要學會看發酵、烘焙時間和溫度,才能夠成為一位合格的麵包師。我們做了一個值班表,我現在每周只值班兩天時間。」
作為新店長,何墨凱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將吧赫西點打造成一個充滿創造力的地方,一個幫助員工成長的平台。每一位聽障人士都能夠在這裏學到技藝,並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因此,何墨凱不僅在傳承前任店長的愛心使命上繼續前行,還通過推行新的管理制度,培養員工的自我管理能力,鍛煉他們的獨立經營能力。他還鼓勵員工主動承擔責任,勇於面對挑戰。他認為,只有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員工才能夠學會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吧赫西點的前台服務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新店長帶來的管理制度,讓他們在店裏更有家的感覺,很多事情自己可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