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優化供電系統 應對極端天氣
加強預警措施 增加電力存儲 善用智能電網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周日(6月23日)凌晨多區電力不穩,供電系統承受惡劣天氣的能力受到關注。縱觀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更為頻繁,寒冷或高溫天氣均容易導致電力供應嚴重超負荷,需要電力供應方作好準備。業界專家分析稱,各地供電系統需注意加強預警措施、儲備更多元化的電力來源,適當增加電力儲存空間,最大限度減少惡劣天氣對供電的影響。
供電系統運作需要詳細的天氣預報。芬蘭環境測量產品商Vaisala主席斯托克解釋,電力企業需要的天氣信息範圍甚廣,包括雲量預測、風力及風速預報、日照情況及預期降雨量等,「企業需要準確的短時間預測,例如每隔5分鐘,便要依照天氣情況預測未來兩小時的電能產量 ,優化儲能系統。」
歐盟模型分辨率精細至1公里
總部位於瑞士的天氣預報模型企業Meteomatics,開發範圍涵蓋歐盟的高解析度天氣模型「EURO1k」。相較歐美傳統氣象模型分辨率在25公里至50公里範圍內,EURO1k的分辨率可精細至一公里。該公司解釋,利用EURO1k模型,電力企業可以獲取高精度的商業天氣預報,更精確預測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等電力產量,為潛在極端天氣作好準備。
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今年1月寒潮期間,電力系統營運商因供電不足,需向居民臨時發出節電警告。智庫「彭比納研究所」電力高級分析師傑森·王(譯音)指出,當地在冬季主要依靠化石能源維持供電,但事發當日發電機正值維護,作為後備措施的風電和太陽能電源,因受天氣影響未能派上用場,「這說明每一種能源發電都有自身弱點,儲備電力應對極端天氣很重要。」
專家:儲備電力方法多
傑森·王解釋稱,全球各地儲存電力方法眾多,包括電池和抽水蓄能等。抽水蓄能可以依照地理環境,利用大型裝置將離峰電力以水的勢能形式儲存,並在用電高峰期使用。隨着技術發展,備用電力可以使用容量更大、蓄電及放電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新一代電池,以及氫氣儲能等方式儲存。
利用信息技術匹配各地電力使用狀況的智能電網,在應對極端天氣時亦發揮作用。2019年颱風「法茜」吹襲日本期間,日本東京電力公司利用軟件公司IQGeo開發的智能電網,快速收集關鍵資訊,確認受吹襲地區具體停電位置,以及供電基建設施損壞情況,迅速派出人手修復設施、恢復電力供應。
斯托克等電力專家還指出,業界現時嘗試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改善天氣狀況不穩定時的供電決策,「我們可以利用天氣資料訓練AI天氣預報模型,並匹配不同客戶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針對性地滿足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