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議/大學國際排名與真正實力\胡恩威

  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近日公布最新世界大學排名。一共有106個高等教育體系、超過1500所院校上榜,榜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是倫敦帝國大學及牛津大學;而香港大學排17位,中文大學排36位,科技大學是46名,理工大學是57名。

  成立於1990年的QS,是英國一家專門負責教育及升學就業的公司。專門提供海外留學及高等教育的資訊服務,當中以每年世界大學排名最受關注。QS是英語系國家之中較獲認可的高等教育分析機構。其排名是根據:(一)學校的學術聲望、(二)僱主聲譽、(三)師生比例、(四)論文五年內的引用率、(五)就業情況、(六)可持續性、(七)國際研究網絡,作為評分基準。

  這些世界大學排名是一種學術認證,對於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來說是有需要的。但是有沒有需要把它當成一個絕對和唯一的標準呢?近年德國和瑞士很多著名大學,例如蘇黎世大學,宣布退出《泰晤士高等教育》周刊發布的THE排名。

  全世界有不少非英語系的著名大學,例如巴塞隆拿大學、京都大學、北京大學等。香港需要思考如何走向多樣化、多面向。全港12間大學是否都要躋身排名呢?會否因過分着重排名而忽略了真正的實力呢?

  什麼是真正的實力呢?看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他們就有真正的底氣。他們不會盲目追求排名的高低,他們不會只依賴外國輸入人才,而是會培養自身的人才。很多國際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都有學校的傳統,就是培養自身大學的畢業生。如何培養自身大學的畢業生呢?就是由學士培養成碩士,以至博士、教授,都是承傳着大學的傳統精神,服務及貢獻母校。但似乎香港過去二十多年,這個承傳就斷層了。為了配合國際排名而只着重寫論文,有否銳意提升教學質素呢?香港的大學是否只注重每年能生產多少大學生呢?

  聯合國預計到了2050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將從2022年的10%升至16%,屆時全球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是5歲以下兒童人口的兩倍。年輕人口減少,全球的大學,尤其是發達國家,將會面對適齡大學生數目減少的情況。加上在新國際形勢之下,香港的大學要調整策略,不應該完全依賴英美體系。

  筆者認為,本港12間大學需要有不同的面向,例如中文大學可專注以華語為教學語言,負起「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弘揚儒學,建立為一座華語主導的國際大學。為全球的華語系的國際大學增添實力,而不是追求國際排名。因為大學排名可能會變得高度政治化,或者英美會利用來打擊香港的大專教育聲譽。

  為建設「八大中心」培養人才

  所以香港的大學政策要全方位。不應過分依賴英語體系的排名。12間大學應該跟不同的語系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例如東南亞的南洋理工大學、馬來亞大學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也很優秀,香港的大學如何面向亞洲?如何跟東南亞的大學合作呢?

  所以香港教育體制上,尤其是大專大學需要有新的布局。香港正加快建設發展「八大中心」,因此需要培養多元化、多面向的人才。英語當然重要,但我們應該有一個主動權,就是學術認證制度。例如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英語教學語言」是評核資歷架構的其中一項。但評核職業技工學校,是否有這個標準的需要呢?

  例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着重訓練學生設計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課程用英語作教學語言,學生的設計功課也用英文。但如果未來市場趨向是面向東南亞和大灣區,學生是否需要加深認識中國文化?打好中華文化基本功?這不代表要走向極端,全盤否定西方文化,而是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同樣重要;香港要有一個全面多元的教育體制。

  大專院校需要建立真正實力,而不是依靠排名制度。因為排名制度是透過某些指定的指標作為評分依據,但大學是一個複雜多元的機構,某些指標所計算的排名只能反映大學的部分表現,用量化標準來衡量大學的質素,並未能直接全面地反映大學的實力和影響力。例如京都大學不參與一些排名,但其卓越的學術能力,曾經培育出野依良治、小林誠等幾位諾貝爾獎得主。

  排名不完全反映大學競爭力

  又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是重點建設大學,北航擁有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系列省部級實驗室,承擔了「月宮一號」重大科研項目,但北航在QS排名是473位。所以一間大學的實力強弱,並不是要靠國際排名來反映。國際排名構成香港競爭力的一部分,但不應該是全部,而是綜合型的實力。舉例說,嶺南大學是否需要專注在傳承嶺南文化?保存粵港澳等粵語地區文化,集中推廣中國文化呢?香港每一間大學應建立自己的定位和特色,而不是投入排名的競爭。

  荷蘭的烏特勒支大學是研究型大學,曾培養出12位諾貝爾獎得主,它亦退出世界大學排名。瑞士蘇黎世大學,在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人類學等領域享有世界聲譽,亦曾培養12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科學家愛因斯坦,它也退出大學排名。香港可以參考這些海外大學的方針和經驗。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資助集中在學士學位身上,其他研究生及深造課程的資助又如何能分配得更平均?教資會的功能不只是給大學撥款,它須就香港高等教育的學術水準和策略性發展,向政府提供中立的專家意見。將來教資會是否應該調整角色和功能?兼有智庫的功能,進行研究分析,擬訂大學的發展策略。教育局有否為大專的發展策略做研究呢?特區政府提出要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培育多元化的人才。香港的大學更需要多元化,而多元化並非依靠大學排名,而是需要有一個全新定位的長遠策略。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