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金鑄史 從青銅器一窺中華文明早期脈絡

  圖:吉金鑄史 從青銅器一窺中華文明早期脈絡
  圖:吉金鑄史 從青銅器一窺中華文明早期脈絡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青銅器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幾乎與早期文明相伴而生,是揭示文明起源、發展、興盛的代表性物證之一。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繁多的種類、豐富的造型、複雜的鑄造技術以及被賦予的多種意義,在世界文明史上佔據了獨特的地位。

  作為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放後的首個特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三星堆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吉金鑄史:青銅器裏的古代中國」展覽,以科學考古學視角下的「形、飾、銘、工、銹」五門為綱,系統梳理青銅器這一中華文明代表性物證的發展歷程,向觀眾打開了理解中華文明早期發展脈絡的窗口。\大公報記者 向芸(文、圖)

  在中國古代,青銅被稱為「金」或「吉金」,青銅器則被稱為尊彝、彝器。在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翟勝利看來,展覽充分發揮中國國家博物館體系化收藏的優勢,展出的青銅器時間跨度長、門類齊全、類型豐富、造型多樣,藏品年代貫穿整個青銅時代並延續至漢代,系統梳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發展脈絡、主要特徵、文化內涵,全面呈現青銅器的科技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策展打破線性呈現

  此次展出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約160件青銅文物,其中包括30餘件/組一級文物。置身於長達15個世紀的中國青銅時代之中,觀眾如何與這些國之重器「對話」?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突破了傳統青銅器展覽以時間為序的窠臼,以青銅器的「造型藝術、裝飾紋樣、銘文書法、工藝技術和銹蝕表現」五個研究角度為經線,以青銅器發展的「育成期、鼎盛期、轉變期、更新期」四個階段為緯線,經緯縱橫地展示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探索視角和科研成就,引導觀眾不拘泥於朝代史,更為宏觀地感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質。

  其中,形、飾、銘這三門考古傳統,在漫長的青銅器研究史上成就顯著,是窺見青銅時代社會風貌的常規門徑;工與銹則反映的是冶鑄工藝、腐蝕機理這兩門自然科學,在是次展覽中被等量齊觀地引作解讀手段,意在揭示青銅器誕生至今的生命維度。

  展覽策展人、三星堆博物館學術研究部工作人員楊雨霏告訴記者,是次展覽的定位是青銅器的科普展,每個單元都是一個專題介紹,並展出對應主題的代表性文物,有助於觀眾更為直觀地了解青銅器的方方面面。

  展覽中的作冊般甗、天亡簋、涇伯卣、六年琱生簋、師酉簋以及㺇鼎、㺇簋和伯㺇簋組器等商周時期的國之重器,鄂監簋、秦公壺、楚王鼎、王子臣俎等國家博物館近年來新入藏的青銅精華,都與當時的禮儀文化、等級制度、精神信仰、家族榮耀甚至政權存亡、國族興衰產生密切關聯,是中國早期禮儀文明的核心載體和見證歷史現場的珍貴遺存。

  銘文見證歷史現場

  走進展廳,一組宗廟祭祀禮器──㺇鼎、㺇簋和伯㺇簋組器映入眼簾。其銘文中所稱「㺇」是作器者名字,分別記載了伯㺇每日早晚用黍稷祭祀百神、鑄造寶簋祭祀先父並祈求福祉降臨等內容。這組㺇器不僅保存完整、造型優美、鑄造精工,其銘文涉及西周時期的祭祀禮儀、冊命制度、宗法世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在「形、飾、銘、工、銹」中,銘文無疑是最容易被觀眾看到和理解的。天亡簋是展覽中的「重器」之一,雖然直徑不足一尺,卻是西周初年幾件記載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銘青銅器之一,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這件青銅器中的銘文,記載作器者天亡輔佑周武王進行了一場規模浩大的祭祀典禮,祈望得到神靈的護佑。從祭典的主祭者(武王)、助祭者(天亡)、祭祀對象(文王、上帝)、規模(大禮)等角度來看,這場祭祀是已知銘文記載中西周早期級別最高的一場典禮,也是武王克商後舉辦的最重要的國家祭典之一。

  三星堆埋藏坑年代為商末周初,是整個青銅時代的鼎盛期。在「吉金鑄史」展覽陳列的鼎盛期文物中,從造型、紋飾再到工藝,都能看到三星堆青銅器與其他地區青銅器的共性和個性。

  多角度普及青銅文化

  記者在現場看到,三星堆青銅器的個性體現在奇特的造型上,比如青銅立人像、青銅人頭像、青銅面具等典型的古蜀文明特有的青銅器類型。

  而三星堆青銅器的共性則表現在部分器形、紋飾和主題上,像「吉金鑄史」展覽中裝飾紋樣單元的文物上常見的龍紋、鳳鳥紋、獸面紋、雷雲紋等商周典型紋飾,也能在三星堆青銅器上看到。

  再比如,「吉金鑄史」展覽中的一級文物──虎食人紋車轄、車軎的車馬器,雖然體量不大,但裝飾紋樣設計特殊,是較為罕見的虎食人主題,而在三星堆的青銅尊上面,也發現了虎食人的主題裝飾。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景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朱亞蓉認為,「吉金鑄史」展覽可以說是一個關於中國青銅器的「教科書式」展覽,非常完整和全面地介紹了中國的青銅文化,與三星堆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互為補充,呈現了中國青銅時代的完整圖景。「看完這個展覽後,觀眾更能切實地感受到三星堆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年琱生簋

  轉變期·西周晚期

  六年琱生簋銘文記載了召伯虎作為家族長處理與土地有關的訴訟案件並取得勝利的故事。有關土地的糾紛訴訟是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中較為特殊的一類內容,折射出王朝末期各級貴族之間的重重矛盾,也反映出自周初開始系統化推行分封制、宗法制200年之後,西周王朝在重新梳理土地分配、宗親關係方面面臨着新的挑戰。

  馬永盉

  鼎盛期·商代晚期

  馬永盉的提樑工藝堪稱鼎盛期的特例,這種包覆結構的提樑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器身紋樣的打破面積,使得器表紋樣更加完整連貫。包覆式提樑結構的青銅器目前僅有發掘品三件、傳世品十餘件,十分稀有。

  天亡簋

  鼎盛期·西周早期

  西周初年幾件記載重大歷史事件的有銘青銅器之一。

  秦公壺

  轉變期·春秋早期

  秦公壺埋藏環境隔絕空氣的條件較好,器物腹部保留有大面積的金色,這是青銅的配色,而其頸、腹、圈足等位置自然斑駁的灰、黑、藍、綠顏色則代表着青銅的各種氧化物。

  蓮蓋蟠螭紋壺

  更新期·春秋晚期

  蓮蓋蟠螭紋壺的裝飾紋樣繁縟而細膩。器身以繩索紋分割出五圈紋樣帶,分別裝飾獸面紋及蟠螭紋。

  青銅立人像

  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的青銅立人像是古蜀文明特有的青銅器類型,但其衣上紋飾則以龍紋等商周典型紋飾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製作精美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