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優化西沙基建完成九成

◆新地張展鴻 (右) 及阮學倫介紹新地負責興建的西沙路行人天橋。
◆新地張展鴻 (右) 及阮學倫介紹新地負責興建的西沙路行人天橋。

◆新地將一段約1.5公里的西沙路由雙線擴闊至四線雙向行車。
◆新地將一段約1.5公里的西沙路由雙線擴闊至四線雙向行車。

◆新地負責興建行人天橋及街燈等公共設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悅琴  攝
◆新地負責興建行人天橋及街燈等公共設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梁悅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梁悅琴)新地歷時34年發展的西沙大型綜合項目將提供近萬伙住宅單位,發展商在城規會獲批發展項目時按附帶條件須出資提升該區基建及設施,包括道路交通、排放系統及社區設施等,涉資數十億元,為其近年最大型基建項目。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張展鴻表示,相關基建工程已完成九成並開始使用,排污渠設施待渠務署驗收後可交回政府使用,單車徑亦可望1至2個月內完成。

  張展鴻表示,今次基建工程歷時6年,不但惠及日後集團旗下西沙大型住宅項目的居民,亦可令十四鄉近萬名居民即時受惠。

  擴闊西沙路 改善公共交通

  交通是今次工程的重要一環,新地工程管理部高級策劃經理阮學倫指,西沙路是接駁西沙與馬鞍山區的重要車道,今次將其中一段約1.5公里的西沙路由原本兩條行車線(來回各一條車道)擴闊至四線(來回各兩條車道),相信足夠應付日後西沙發展所帶來的車流。張展鴻表示:「入馬鞍山是絕對夠,相反是入西貢方向,相對車輛比較少。繁忙時間出馬鞍山,是比較有機會會塞車,擴闊這段路已解決大部分問題,未來西沙(十四鄉)有其他發展,他們就要再量度交通的配套。」為減低車輛噪音影響,道路兩旁安裝隔音屏障,以及栽種植物。

  大埔區區議員李華光指,鄉郊每一條村都有道路出入口,每逢出入時都有紅綠燈管制,難免有等候時間,雖然可能慢了一點,但給予居民安全,並認為區內人口將增加,促請當局密切留意交通情況。

  因應區內居民建議,新地亦加建3條附設升降機的行人天橋,以及增設單車徑。同時,重置多個公共交通設施,包括巴士總站、小巴總站、的士站、公眾停車場等,又協調增設巴士線,連接港鐵站和市區,以及興建3個車輛迴旋處及街燈等。

  建排水渠排污渠 原居民受惠

  大埔區區議員李耀斌表示,以往十四鄉遇上暴雨時會出現水浸問題,同時一直只能以化糞池排污,如今新地建造長約2.1公里的排水渠以改善區內多年來的水浸問題。他更指,剛過去的周六一日3發黃色暴雨,區內都沒有水浸問題,坦言居民忍受6年的「陣痛」,換來如今享受到的方便。

  張展鴻續稱,集團亦於區內興建一條接駁至馬鞍山、長約3.9公里的排污渠,避免區內污水流入吐露港,更為各村預留接駁位置,等政府日後幫助他們安裝接駁,無須再用化糞池排污。

  同時,新地為保育移植2棵具歷史價值的巨型細葉榕「連理樹」,工程團隊利用兩輛遙控車成功將兩樹搬遷至100米外。另外,工地辦公室建設太陽能發電系統,並採用純電能建築設備,推動香港成為低碳城市。

  15萬方呎社區設施明年完成

  新地亦負責興建樓面15萬方呎的社區設施大樓。當中,兩層為公眾停車場,另外兩層則設有安老院舍、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殘疾人士地區支援中心及特殊幼兒中心。項目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社福設施將交予政府管理。

  西沙項目的住宅部分,提供約9,700伙,主打兩房單位,屆時將增加約3萬至4萬名居民,首批單位計劃今年下半年推售,預計關鍵日期為2026年。至於運動商業綜合部分西沙GO PARK,總面積約30萬方呎,第一階段部分將於今年第二季落成,集運動、娛樂、餐飲及休閒體驗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