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首座現代化垃圾焚化爐料明年運作

◆I·PARK1工程所有預備組件已運抵人工島。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I·PARK1工程所有預備組件已運抵人工島。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I·PARK1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I·PARK1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中。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I·PARK1料明年可投入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I·PARK1料明年可投入服務。 香港文匯報記者涂穴 攝

◆I·PARK1構想圖。立法會文件圖片
◆I·PARK1構想圖。立法會文件圖片

  日燒3000噸固體廢物 環保署研添誘因加快第二期施工

  香港雖然暫緩實施垃圾徵費計劃,但特區政府仍致力推動邁向2035年「零廢堆填」的目標,其中正如火如荼興建的香港首座現代垃圾焚化爐—I·PARK1「源·島」有望處理香港部分固體廢物。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直擊位於石鼓洲旁人工島的I·PARK1,其工程主體已大致完成,在珠海組裝合成的所有鍋爐燃燒機組、煙氣潔淨組件已運抵人工島,用於排放焚燒氣體的煙囪亦矗立島上,項目預計明年正式投入運作。正在規劃中的I·PARK2亦縮短工期,提早近兩年落成,兩座設施每日能處理9,000噸固體廢物,佔目前全港每日1.1萬噸固體廢物的八成。◆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昨日舉行發展現代焚燒發電設施簡介會,邀請傳媒實地參觀興建中的首座現代垃圾焚化爐I·PARK1,該項目建於面積為16公頃的人工島上,扣除海堤及防波堤後的可建面積約12公頃,工程主要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島填海工程和島上設施,前者於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修建完成;後者截至今年5月亦大致完成。

  甫登上島,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組高約40米至60米的巨型鐵架,原來它大有乾坤,內部有各司其職的機電組件,未來將構成人工島廢物主處理大樓,鐵架旁邊是排氣煙囪。

  所有製件已運抵人工島

  環保署助理署長雷學良介紹,主處理大樓的組件採用MiC組裝合成建築法製造,包括6個鍋爐燃燒機組組件,每個重達6,000噸;另有6個煙氣潔淨組件;每個重約2,500噸。相關機電組件在珠海預製場完成預先安裝、絕緣和測試,並搭建鋼結構支架等,再經巨型躉船運往香港。

  雷學良表示,過去幾年兩地配合默契無間,同步完成多個重要項目里程碑,至今年2月,所有12個組件已分9趟運送完成,人工島也展開煙囪滑模工藝的土木工程,相信明年設施可如期啟用。

  I·PARK1落成後預計每日可處理3,000噸固體廢物,大幅縮減廢物九成體積,除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外,I·PARK1還設有海水化淡廠及污水處理廠,以提供設施所需用水及循環再用經處理後的污水。

  至於尚在規劃中的I·PARK2,因應技術發展,該署早前針對項目進行市場調查及深入研究,顯示I·PARK2處理量可增加50%,即由原本估算的每日處理4,000公噸垃圾增加至6,000公噸,建築期則由原本預計的72個月,縮減至54個月。署方正研究能否在工程合約中加入適當經濟誘因,鼓勵承建商加快建築進度。

  政府下一步會準備I·PARK2的環評報告,料今年第三季提交審批,近期亦諮詢相關持份者,包括屯門區議會、相關鄉事委員會和環境諮詢委員會等。此外,政府還計劃興建第三座先進轉廢為能設施,初步研究在北部都會區物色合適用地,但暫未有時間表。

  兩爐投運 每日處理9000噸垃圾

  至於估算I·PARK2處理量提升的原因,雷學良表示,近年焚化爐技術有明顯進步,一般一座現代垃圾焚化設施設有多條處理線,在不增加面積下,現時每條處理線的效能已提升至每日800噸至1,000噸,同時有新興的焚化技術加持,故有信心整體處理量可提升至每日6,000噸,加上I·PARK1每日3,000噸的處理量,合共可達每日9,000噸。

  雷學良指,香港過去長期依賴堆填區處理廢物,該做法對比世界部分地區屬相對落後,垃圾焚化則是更為先進的處理方式,他期望透過兩個I·PARK焚化設施及政府的減廢回收措施,可達至「2035零廢堆填」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