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蜜餞歷史悠久 曾作宮廷消夜

◆ 「酸嘢」是廣西的特色小吃。網上圖片
◆ 「酸嘢」是廣西的特色小吃。網上圖片

◆ 蜜餞歷史悠久,在漢代已有雛形,歷經多次改進流傳到今日。圖為年貨街售賣的蜜餞。資料圖片
◆ 蜜餞歷史悠久,在漢代已有雛形,歷經多次改進流傳到今日。圖為年貨街售賣的蜜餞。資料圖片

  近日帶了一個大學交流團到廣西南寧。負責這個項目的朋友是廣西人,知道我是個吃貨,所以特意帶我嘗了廣西「酸嘢」(意即酸的東西)。這是廣西的特色小吃,用不同的瓜果(例如青木瓜、芒果、菠蘿等)拌以酸醋、辣椒、白糖等腌製而成。

  酸嘢一般只是輕度醃漬,口味通常是酸甜而帶點辣。這讓我想起了蜜餞,相比而言,蜜餞屬於重度熬煎,口味比較單一,都是甜的。不過,蜜餞的發展歷史卻十分悠久。

  據一些論文的說法,漢代已有用新鮮花果放進飴糖(麥芽糖)熬煮的做法。到了唐代,熬製蔗糖的技術從西域傳入中原,蔗糖漸漸取代了工藝更為複雜的飴糖,成為了甜味調料的主流。到了宋代,熬製蔗糖技術日趨成熟,而宋人在漢唐蜜餞製作的基礎上,開發出更多的口味。

  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了當時有「十色蜜煎」,這個蜜煎,其實就是我們今日說的蜜餞。《說文解字》:「煎,熬也」,蜜餞就是把瓜果放進糖膏中熬煎、濃縮,一方面變化它的風味,另一方面延長它的保質期。

  宮廷蜜煎豐富精緻

  宋人熱愛蜜煎,所以也研發了多種款式,像「蜜金橘」「蜜木瓜」「蜜林檎」「蜜金桃」「蜜李子」「蜜木彈」「蜜橄欖」「昌園梅」「十香梅」「蜜棖」「蜜杏」等(《西湖老人繁勝錄》)。

  皇室更設有蜜煎局負責其司,根據周密《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宋高宗駕幸張俊府第的御筵,菜單中的「雕花蜜煎」是席前重要的小吃,而且會在席前分批呈上。這一席御筵菜單相對前文所說的更為精緻,像「雕花梅球兒」「雕花紅團花」「雕花金橘」「雕花棖子」等。

  到了大時大節,蜜煎局更加忙碌。例如在七夕節時,蜜煎局會用「鵲橋仙」故事作為主題,製作一種水蜜木瓜蜜煎。到了除夕,蜜煎也會跟時果、十般糖等,進呈大內作為「消夜」(《夢粱錄》)。

  所謂「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民間也跟着吹起蜜煎之風。根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到廟會的時候,官員子弟都愛安排隨從沿路托着「諸色果木蜜煎勸酒」。所以,無怪乎杭州大街也置有一間「周五郎蜜煎舖」專售蜜煎(《夢粱錄》)。

  經歷了宋代的急速發展,到了明代,蜜餞已經風靡全國,而且更因應原材料、鄉土口味、加工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蜜餞,例如京式蜜餞、廣式蜜餞、蘇式蜜餞等。

  ◆葉德平博士,香港作家,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