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分科收費更公平

  香港文匯報訊 ( 記者 姬文風 ) 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不同本科課程,但各科目的學生平均成本差異頗大,但本地生均繳付劃一學費。多位教育界代表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建議,政府在調整學費之餘,亦應探討分科收費制度的可行性,例如進一步調升成本較高、畢業後待遇較佳的學科學費,以進一步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和需要。

  收費可考量「畢業去向待遇」

  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立法會文件,其實政府早於2000年已曾就院校推行按學科類別徵收不同學費的可行性作考量,雖然最終決定不推行,但表明不排除在將來會因應環境轉變及國際間的發展,而重新考慮設立分科收費制度。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我覺得是時候再研究(分科收費),這個做法在外國相當普遍,按成本收貴點學費,又例如SSSDP(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都會分『實驗室為本』及『非實驗室為本』課程,設定不同的資助金額。」他指部分人或認為劃一收費才算公平,但按成本收取相應比例學費,其實也是另一種公平。

  此外,他覺得還可加入「畢業生去向和待遇」等因素,「以醫護類科目為例,畢業生的待遇較好,較有空間去調整學費,至於工程、創科、人工智能等香港急需發展的學科,如果加得太多,影響同學報讀意慾就得不償失。」

  成本較高學科加幅相應較高

  嶺大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劉智鵬亦建議,未來應研究按學科成本收取不同學費,文科如歷史系的成本較低,理工科如牙科則成本較高,隨着未來會有更多不同新學科推出,成本各有不同,值得探討分科收費制度。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則提出,「長遠政府在考慮各大學學科收費時,是否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考量呢?尤其是成本較高的科目,學費是否亦要相應調整更多?」他認為分科收費是時候重新研究,關鍵是保障學生不會因加學費而影響接受讀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