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界倡探討分科收費可行性

  教資會資助大學提供不同本科課程,但各科目的學生平均成本差異頗大,但本地生均繳付劃一學費。多位教育界代表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建議,政府在調整學費之餘,亦應探討分科收費制度的可行性,例如進一步調升成本較高、畢業後待遇較佳的學科學費,以進一步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和需要。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昨日接受本報訪問時建議,可加入「畢業生去向和待遇」等因素,「以醫護類科目為例,畢業生的待遇較好,較有空間去調整學費,至於工程、創科、人工智能等香港急需發展的學科,如果加得太多,影響同學報讀意慾就得不償失。」

  嶺大協理副校長、立法會議員劉智鵬亦建議,未來應研究按學科成本收取不同學費,文科如歷史系的成本較低,理工科如牙科則成本較高,隨着未來會有更多不同新學科推出,成本各有不同,值得探討分科收費制度。

  學生憂加重負擔

  不過學生們對於加學費的消息就意見不一。出身基層家庭的應屆中學文憑試考生梁同學,家中申領綜援,但她認同是次加學費安排,「有報道指20多年來通脹升約四成,如果最後是三年加約6,000多元,其實可以理解。」她認為香港一直有相應資助及貸款支持基層學生,大學亦有不少獎學金,故不太擔心。大學二年級學生李同學則認為,連續三年加最少5%,升幅較大,怕此例一開,將來會持續加學費,令學生的負擔不斷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