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堅決反對歐對華電動車加關稅

◆歐盟計劃從7月4日起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18日再次表態,歐盟此舉「打着公平競爭的名義破壞公平競爭」。圖為在港口等待出口的比亞迪電動汽車。 資料圖片
◆歐盟計劃從7月4日起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18日再次表態,歐盟此舉「打着公平競爭的名義破壞公平競爭」。圖為在港口等待出口的比亞迪電動汽車。 資料圖片

  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歐盟「打着公平競爭名義破壞公平競爭」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歐盟計劃從7月4日起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加徵臨時關稅,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18日再次表態,歐盟此舉「打着公平競爭的名義破壞公平競爭」,也將擾亂和扭曲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中國對此堅決反對。「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後。」李超進一步表示,中國積極歡迎全球汽車企業共享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她並強調,實踐充分證明,短視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是出路,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風雨。

  繼5月14日美國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100%關稅後,6月12日歐盟發布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計劃於7月4日開始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徵臨時反補貼稅,中方已多次表態反對並嚴正交涉。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李超18日在例行發布會上指出,「這一調查罔顧事實、漠視規則、預設結果,實際是將調查工作武器化、政治化,打着公平競爭的名義破壞公平競爭,對此我們堅決反對。」

  冀歐方聽取產業界呼籲 糾正錯誤做法

  「實踐充分證明,短視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是出路,溫室裏的花朵是經不起風雨的。」李超表示,歐盟對自華進口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不僅損害了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也將阻礙歐盟企業長遠健康發展,還將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不僅損害歐盟消費者自身利益、加重歐盟化石能源對外依賴,也將破壞歐盟自身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大局。「希望歐方深思慎行,尊重基本經濟規律和世貿組織規則,聽取歐盟產業界呼籲,糾正錯誤做法,盡快回到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的正道上來。」

  特斯拉大眾寶馬等紛紛在華布局投資

  李超還稱,「中國積極支持各國汽車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維護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國汽車產業在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中發展壯大,同時也沒有把中國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圈起來讓中國企業獨享,而是積極歡迎全球汽車企業共享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紅利。2018年,中國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將整車進口平均關稅進一步調降至13.8%,其中零部件平均關稅僅為6%,2022年進一步取消了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在中國優質營商環境、高素質勞動力、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等助力下,特斯拉、大眾、寶馬等車企紛紛在華布局投資建設電動汽車生產。

  今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增勢不減,前五個月,出口量達231萬輛,同比增長31%,但電動汽車出口受到打擊,同比小幅下降。歐洲是中國電動汽車出口最大的目的地市場,2023年近一半出口電動汽車在歐洲銷售。歐美特別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出口加徵關稅,國際評級機構標普最新分析認為,中國相關車企能夠經受住這一衝擊。「這些車企對歐洲的純電動汽車出口敞口較小,能夠承受在現有10%關稅基礎上最高達38.1%的稅率提升。」

  標普:加徵關稅對中國汽車影響有限

  標普全球評級信用分析師陳智豪分析,一方面,從總量看,加徵關稅恐將抑制中國對歐洲的純電動汽車出口增長,不過2023年中國對歐洲的純電動汽車出口量僅佔中國汽車出口總量的不到10%,因此加徵關稅的總體影響有限。

  另一方面,與5月美國宣布加徵關稅至100%的舉動相比,歐盟此次行動相對克制,不同車企面臨的臨時加徵關稅稅率不同。受影響的車企中,特斯拉對歐純電動汽車出口敞口最大,估算2023年特斯拉出口至歐洲的中國產純電動汽車約佔其當年汽車總銷量的10%。但特斯拉與歐盟單獨協商的加徵關稅稅率可能低於其他車企。而浙江吉利、北汽、比亞迪等車企對歐洲出口的純電動汽車規模有限。

  將生產基地分散至歐洲和東南亞

  另外,「我們預計,未來幾年車企會將生產基地進一步分散至歐洲和東南亞地區以降低潛在的地緣政治因素影響。」陳智豪表示,例如,比亞迪已宣布計劃在泰國、匈牙利和印度尼西亞設立電動汽車工廠以推動全球業務拓展;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也正在泰國設立工廠以供應本土和出口市場;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可能在未來幾年利用其德國工廠和即將建成的匈牙利大型工廠來實現歐洲電池生產的本土化。

  可關注非洲和東盟市場

  國家信息中心正高級經濟師徐長明近日在北京出席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時也指出,歐美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並不意味着中國汽車出口整體形勢會出現逆轉。「中國品牌汽車在中低價位段具有高性價比優勢,在海外增量市場中更具競爭力,在歐美受到加徵關稅的同時,中國車企可關注非洲和東盟市場。」

  徐長明介紹,目前中國汽車出口企業呈現兩強加多個骨幹企業的格局。兩強是指上汽集團和奇瑞汽車,其他乘用車出口在20萬輛以上的企業還有吉利汽車、特斯拉中國、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和比亞迪。單個企業波動,其他企業也會補上。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市場也較為多元,這是避免風險的保障。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向其他亞洲國家出口數量為149.7萬輛;向歐洲出口104.1萬輛;向俄羅斯出口90.8萬輛;向北美洲出口61萬輛;向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分別出口39.3萬輛、23.7萬輛和23萬輛。另外,除了直接出口貿易,中國車企會逐步走向全球化生產運營,未來肯定會出現兩到三家世界級企業,帶動中國汽車海外業務持續高速增長。

  歐盟保護主義之害 業者和商界這樣說

  破壞多邊貿易規則

  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歐盟委員會擬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是錯誤決策。保護主義行動勢必引發連鎖反應:以關稅回應關稅,以孤立取代合作。對寶馬集團來說,類似增加進口關稅的保護主義措施,無法幫助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寶馬集團堅定不移地擁護自由貿易。

  歐洲消費者「最受傷」

  西班牙巴塞羅那商會國際業務開發經理何塞普·戈梅斯: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讓歐洲消費者最受傷,無助於歐洲經濟繁榮。如果我們加徵關稅或設置其他保護主義壁壘,致使中國在這裏投資電動汽車、汽車電池或其他項目困難重重,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衝擊歐洲汽車產業

  克羅地亞政治分析家克雷希米爾·馬燦:加稅不會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產生長遠負面影響,但會使歐洲電動汽車產業無法通過與外界的良性競爭取得進一步發展。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迅猛發展,歐盟應該做的並不是通過提高關稅來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應該選擇與中國攜手合作。對於歐盟來說,與中國合作非常有必要,這樣才能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質量更高、技術更先進的電動汽車。

  阻礙經濟全球化進程

  德國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我們要想想過去幾十年歐洲是如何實現經濟繁榮的,不是依靠封閉市場,而是靠開放市場。全球各大洲和重要經濟體之間貿易往來頻繁,貿易保護主義不是解決問題之道,企業反對增加貿易壁壘。

  德國權威汽車經濟學專家、波鴻汽車研究院院長費迪南德·杜登赫費爾:全球汽車業轉型迫切需要國際合作,特別是與中國的合作。中國汽車工業的成功並非依靠所謂的補貼,而是在於中國龐大的工業部門帶來的規模經濟。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