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小札/粥滋味\肖復興
孩子出國留學前,在家裏,自己沒有做過飯。大學畢業出國的時候,他二十三歲了。我們做父母的,缺乏眼光,沒有為他做未雨綢繆的準備,好應對在異國他鄉獨自一人的生活。
他到美國後沒過多久,給我們打來一個電話,人正在廚房的灶台前,問麵條怎麼煮?這讓我們非常驚訝,怎麼連麵條都不會煮嗎?想當然他應該會,畢竟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嘛。可是,他只吃過麵條,從來沒有煮過麵條,就是不會。
我們告訴他怎麼煮。那一天,儘管按照我們教他的法子,但是,他把買來的一包麵條,都下進鍋裏,結果,煮成了一鍋漿糊。
一年之後,他回國探親,有一天,忽然對我們說:我給你們煮粥喝吧!
我們都有些吃驚,不知他怎麼想起為我們煮粥喝,卻也樂得其成,看看他為我們煮的粥是什麼樣子。
他先把米淘好,瀝去水,把濕米放進冰箱。第二天,從冰箱把米拿出來,把切好的牛肉片用各種料汁煨好,把泡好的米放入倒好水的鍋裏,又放了幾滴橄欖油,起大火,等水開了之後,改小火慢煮。一直等米粒完全煮爛,把煨好的牛肉片倒入鍋中,粥沸騰之後,加鹽、糖、白胡椒粉,點幾滴香油,撒一點兒香葱的碎葱花。齊活兒!牛肉粥做成了。
他給我們一人盛了一小碗,不無得意地說:嘗嘗。
面對這一碗牛肉粥,我們感到很新奇,不管味道怎麼樣,這是我們第一次看他煮粥,第一次喝他煮的粥。
味道還真不錯,很香,很滑,很好吃,牛肉很嫩,米粒完全煮爛,看不到米的魂兒了,很像廣州的煲仔粥。我們誇獎了他,忍不住說起了他到美國第一次煮麵條的囧狀。他笑,我們也笑了。
僅僅一年的時間,孩子的變化真大。忍不住想起曾經看過日本的一個電影《狐狸的故事》,必須得把小狐狸扔出去,小狐狸才能真正長大。如果,這一年孩子還是在家裏,他是不會熬這樣的粥給我們喝的。孩子的長大,有時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在陌生的環境裏,在無助的情境中,在生存的逼迫下,在失敗的經驗裏,靠自己去面對,去學習,去實踐,比在父母身邊,成長得快。
如今,孩子已經在國外生活二十餘年,他會做的菜已經很多,中西餐、印度和墨西哥菜,都會做一些。我們到美國看望他時,看他炸的牛排、烤的火雞、煎的三文魚、做的黃油蘑菇、牛油果沙拉、紅燒牛尾……都樣是樣,味是味。便常會想起,也會說起,他到美國第一次給自己煮麵條,回國第一次給我們煮牛肉粥的事情。
疫情阻隔,四年未能回國,直到去年夏天,他從美國輾轉到歐洲飛了三十多個小時,回來看我們。我對他又說起了他第一次給我們做牛肉粥的事情,他如法炮製,又給我們做了一鍋牛肉粥。味道不錯,但是,怎麼都覺得不是那一次的味兒。記憶中的味道,因有時間的攪拌,總是更好,更難忘。
逝者如斯,時光如流,一晃,舉頭已是千山綠,不覺竟過去了這麼多年。孩子大了,我們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