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老服務質素要提升 輸入勞工政策盼穩定

  劉達泉 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 安老院舍經營者

  近年香港面對人口急速高齡化,安老宿位需求不斷增加,加上本地整體基層低技術勞動人口減少,新入行就業人士不足,安老院舍人手短缺的問題日趨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於2023年6月19日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精簡輸入護理員的申請審批程序,輸入配額上限為7,000人,計及當時全港已有約4,000名輸入護理員,即額外輸入約3,000名護理員。計劃一經推出,各院舍積極參與,名額供不應求。社會上有一些聲音,質疑如持續輸入勞工,將衝擊本地從業員生計,且擔心措施與提升院舍質素政策背道而馳。筆者作為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及安老院舍經營者,認為目前的輸入勞工政策並不影響本地從業員就業,業界亦希望「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政策可以持續推行。

  不為節省成本只為紓緩人手短缺

  提升安老服務質素的關鍵在於要有足夠的護理員。安老服務屬厭惡性行業,難以招聘人手,特別是對本地年輕人而言,在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通常不願意從事此行業。其次,安老服務行業非高利潤行業,即使是私營院舍,也多以服務社會為己任而非追求獲利,因此行業的薪酬自然無法跟金融、資訊科技等高薪的行業相比。再加上年齡較大、學歷較低而願意入行的勞動人口持續減少,以上因素造成行業人手短缺。內地勞動力市場龐大,香港的薪酬水平普遍高於內地,能吸引更多年輕力壯的基層服務者來港投身安老服務行業。

  勞工界認為輸入勞工令院舍僱主更容易以低於本地工人的成本填補人手,但實際上輸入勞工並不比聘請本地員工節省成本。首先,政策規定聘請輸入護理員薪金不能低於行業中位數,而部分院舍甚至提供優厚於此規定的薪金,以期聘用質素更高的勞工;其次,政府規定僱主必須透過內地獲核准的勞務公司安排內地居民赴港擔任輸入護理員,院舍委託此類公司提供相關服務的費用亦是一筆開支;此外,僱主還需為輸入勞工一筆過繳交「僱員再培訓徵款」,還有輸入勞工赴港的住宿和膳食開支、體檢費用、旅費、簽證費用等,而醫療費用亦須由僱主負擔。計及以上種種成本,平均每位輸入護理員的每月支出費用並不見得比聘請本地護理員的月薪低。儘管如此,行業對聘請輸入勞工的需求依然旺盛,實在是因為唯有輸入勞工才能有效紓緩人手短缺問題。

  輸入勞工後服務質素明顯提升

  因應內地和本港的基礎工作薪酬水平差異,香港的薪酬對輸入勞工來說極具吸引力,因此內地勞工赴港從事護理員工作的意願強烈。對院舍來說,招聘時在應徵者學歷、年齡、工作經驗、身體條件等方面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從而能招聘更多年輕力壯和經驗豐富的人員,協助提升服務質素。長期的人手不足,對本地員工帶來的工作壓力亦不能忽視,及時補充人手能有效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緩解工作壓力,並以更輕鬆愉悅的狀態對待工作。當然,本港的安老服務行業發展多年,相較內地更為發達、專業,內地輸入護理員所掌握的技能、服務標準未必一到任便能符合要求,因此在入職前,院舍會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培訓,包括護老知識和技巧、服務標準,以及如何快速融入本港生活等。事實證明,大部分的輸入勞工經培訓後均能順利適應本港的工作及生活,與本地員工相處和諧,良性互動,有效互補,亦得到安老院舍的長者和家屬普遍的正面評價。

  期望適當調高輸入護理員的配額

  隨着本港高齡化進一步加劇,院舍護理人手需求不斷增加,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已充分考慮了服務的未來發展,預留職位空缺予本地勞工,因此目前的輸入勞工政策並不影響本地從業員就業。安老服務業界也一直致力於提升行業的待遇、工作環境,以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入行。與此同時,業界亦希望「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政策可以持續推行。雖然增加了約3,000個配額,但護理員職位空缺情況仍然嚴峻,全港過千間院舍期望政府能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高輸入護理員的配額,以期形成以本地人才作安老支柱,輸入護理員為輔助力量的雙贏局面,推動安老護理專業及行業發展。相信在較長時間內,香港仍需要以輸入護理員來填補大量的職位空缺。

  近年,特區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以支援安老服務發展,包括:設立更多長者中心、設立「照顧者支援專線」及照顧者資訊網、推行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增加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的服務名額等,並增加安老服務宿位的數目,成功地將長者入住護養院的平均輪候時間縮短至1年,成績顯著。伴隨而來的護理人員短缺始終是影響安老服務發展的瓶頸。在此,筆者呼籲各界共同關注院舍服務質素提升,打破人手短缺瓶頸,通過政府和各界的共同努力,積極推動政策和措施的出台,在長者的照顧需要和勞工就業市場權益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