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觀點】美息緣何年底前減一至兩次?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隨着經濟步入充分收緊的狀態,央行決策官員不可能有既定的路線圖或時間表,關於收緊與否,以至何時停止收緊貨幣政策,作為技術官僚,當然要以數據趨勢為準,即使最終決定事後看來有誤,才有一定的理據和下台階。
這就是央行決策官員強調數據為本的歷史背景。當然,在這樣的時代,投資者自然也必須適者生存,自行調校至同樣的模式,但這樣一來,難免有時見樹不見林,傾向以放大鏡甚至顯微鏡,拿着個別數據左翻右揭,看到真正甚至想像中的微言大義。
數據隨機導致無所適從
正因如此,投資者若以此作為押注依歸,自然覺得無所適從,畢竟,個別數據本身有其隨機性,有別於一段時間內呈現的趨勢。故此,投資者才有去年底一下子的極端,認為局方要馬上減息6次才可,而在今年第一季後,又變成不減反加,甚至在第二季之內,來來回回,徘徊於加息和減息的爭論,亦時有所聞。
然而,這一切其實都不太必要,因為局方官員不是單看個別一兩個數據點,而是看一段時間的趨勢,此之所以,數據為本的根本重點是讓通脹自行回落的趨勢,隨着時間展現出來,而不急於作決定,去額外用力把通脹壓下去。
此之所以,即使上周四的美國PPI和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看似有利減息憧憬,但基於趨勢已經展現,沒有新信息的話,投資者亦不必作反應了。
關於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能否帶來新訊息,重點不一定是數據本身。事實上,每次公布數據,基本上,外界對相關數據,總有一定想法,既可以參考前值,也有對於即將公布的估計範圍,甚至要考慮前值有否官方修訂,然後才會對於最值公布的數據,作一較全面的比較。
市場參與者非直線思維
然而,這只是針對單一數據而言,但其實,市場參與者並不只是機械式的直線思維,反而是會配合形勢所需,猜想可能當時較受其他人注視的數據,相應給予較多的重視,則估計的準確性可能相應增加,誤差範圍較小。
此外,對於以數據協助決策的人來說,不再糾纏於單一數據的競猜遊戲,反而是如何以差不多同時候公布的不同數據,組成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作為對於主流的交易藍本。
顯然,當前的主旋律,是美聯儲面對通脹逐漸降溫(但不時忽高忽低)而經濟放緩(但就業市場偏強),如何拿捏貨幣政策的收緊舉措,何時應該鳴金收兵,何時應該直搗黃龍,這個不是數據本身可以看到。
掌握美聯儲決策模式局限
故此,即使央行層面上,相關官員多番強調數據為本,投資者也不可能單憑數據,便完全掌握,而其實要跨出一大步,嘗試估計這些官員的思維決策模式,以至他們面對的具體局限,才知道他們的真正取態。這便是本欄如何由去年底至今堅持,目前仍維持不變,估計年底前美息減一至兩次的原因。
(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