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推廣大使徐冰在意大利羅馬舉辦個人展覽 四名香港學生共同參與

◆ 四位香港同學遠赴意大利協助徐冰的個展。
◆ 四位香港同學遠赴意大利協助徐冰的個展。

◆ 《牆與路》羅馬古道拓片,現於《時間的瞬間:徐冰在羅馬》展覽展出。 ©徐冰工作室
◆ 《牆與路》羅馬古道拓片,現於《時間的瞬間:徐冰在羅馬》展覽展出。 ©徐冰工作室

◆ 《牆與路》長城拓片,現於《時間的瞬間:徐冰在羅馬》展覽展出。 ©徐冰工作室
◆ 《牆與路》長城拓片,現於《時間的瞬間:徐冰在羅馬》展覽展出。 ©徐冰工作室

◆ 同學在羅馬古道的拓印工作。
◆ 同學在羅馬古道的拓印工作。

◆ 同學一起參與展覽的開幕會。
◆ 同學一起參與展覽的開幕會。

重溫今年3月在港舉行的「藝術家分享會:徐冰—當代藝術與社會現場」
重溫今年3月在港舉行的「藝術家分享會:徐冰—當代藝術與社會現場」

  中國當代藝術家徐冰,繼著名音樂大師譚盾後,在今年3月獲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委任為「文化推廣大使」,其中一項工作重點是培育香港年輕藝術人才。徐冰在意大利羅馬美國學院駐留及舉辦個人展覽期間,四位來自香港的大學生亦隨他到當地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協助創作作品和布展,藉此機會在國際藝術領域擴闊視野。

  拓印古代遺跡 展出作品《牆與路》

  徐冰善於創作既融合中西文化、又體現傳統和當代元素的藝術作品。他由即日起至6月29日在羅馬美國學院舉行的展覽《時間的瞬間:徐冰在羅馬》,旨在探索其多年創作歷程的核心主題,包括語言、自然、文明和符號學,並利用拓印技術將羅馬這座城市的特點融入作品中。

  徐冰介紹,這次展出的作品是根據羅馬美國學院的兩個展覽空間而設計,其中一個空間展示了他36年前在中國長城上拓印的拓片,另一個空間則展出開展前兩星期才剛完成的羅馬古道的拓片。一個空間構成了「牆」的概念,另一個空間構成了「路」的概念,整體組成了作品《牆與路》。兩件拓片的創作時間相距36年,又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探討關於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牆與路》巧妙地將中西兩端的古文明並置,讓人聯想到國家提倡的「一帶一路」跨國經濟帶,以一條歷史悠久的道路貫穿中西,連接世界各國。

  這次展覽展出的作品運用了拓印技術,拓印是一種古老印刷術,利用宣紙和墨等材料完成。徐冰講述,他用這種方式創作作品是因為拓印與所有的影像記錄和照相記錄都不同,拓片曾經實實在在地接觸過原物件,記錄了原物件真實的、直接的形象。例如羅馬古道的拓片展現了古道的等寬以及經歷風化的痕跡,從中國寄來的長城拓片上則紀錄了長城的泥土和長城石磚的痕跡。

  培育香港青年藝術人才

  這次展覽,徐冰與四位分別來自香港恒生大學和香港都會大學的學生共同完成了一項極具挑戰性的藝術創作。在拓印過程中,雖然經歷日曬雨淋,但是他們各自發揮所長,為創作貢獻自己的力量,憑着堅持克服了種種突發狀況和困難。在這些學生身上,徐冰也觀察到他們擅長運用科技創作,具備豐富的思維,以及對藝術的全情投入。

  徐冰表示,希望能夠為更多青年藝術人才提供支持與幫助,建構機會與平台,讓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不斷成長進步。

  參展學生的心得體會 徐冰的未來計劃

  四名香港學生跟隨徐冰在羅馬美國學院的展覽實習,由創作至布展均積極參與。這段與徐冰共同度過的時光,不僅讓學生得到寶貴的藝術創作經驗,更讓他們深刻體會到作為藝術家必具獨立創新、力臻完善的工作態度。

  來自香港恒生大學的黃頌恩和陳雅淇分享了各自的感悟。黃頌恩表示,這次實習讓她深切體會到徐冰作為國際知名的當代藝術家,其藝術創作活用中西文化,風格靈活多變,既創新又保留傳統,十分值得學習。陳雅淇則分享,透過近距離觀察徐冰的工作方式,她領會到藝術家不只是進行創作,亦要同時兼顧人力安排、時間和成本控制、交際等事務。而徐冰孜孜不倦和親力親為的工作態度,亦令她受益匪淺,並更有決心成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工作者。

  香港都會大學學生包璇怡談及徐冰對拓印技術的理解和運用,源自於他擅長把中華傳統元素融入當代藝術創作之中,同時作品亦糅合中西文化特色,其藝術表達和呈現方式讓她獲益良多。另一位香港都會大學學生張芍昕則補充,在羅馬實習期間,她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與他們的相處和交談擴闊了自己的眼界,同時亦令她了解到作為一名香港學生的優勢。她指出香港作為多元文化薈萃之地,其背景讓她們勇於與人溝通,並能靈活運用「兩文三語」的能力與不同人交流,更在展覽期間協助翻譯,施展才能。

  除了現時在羅馬舉行的展覽,徐冰的行程也排滿了其他項目的籌備工作,但他表示稍後將會有更多時間在香港與觀眾見面和交流,繼續進行文化推廣的工作。徐冰亦會透過其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創作特色,在香港策劃全新的藝術項目,將香港東西文化交匯的獨特內涵,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向世界展現香港的特色。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