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五線融通話汕頭(二)
木 木
在汕頭僑批文物館裏,懸掛着一幅精緻的木製《潮汕地圖》,特殊的材質和燈光效果呈現出特別的立體感。由梅州、揭陽、潮州、汕頭、汕尾五市組成的這片地域,依山傍水,宛若一頭巨鰲面向大海,汕頭則是霸氣的鰲頭。
面對這生動的山水大寫意,我不由產生聯想:如果把整個潮汕地區看作一座年代久遠、底蘊深厚的大院落,梅州是廣闊的後花園,揭陽和潮州是正房,汕尾是偏院,汕頭則是陽台。站在陽台上,南望大海,北顧腹地,自可領略海陸相逢的大氣象。這一聯想,隨着一件件僑批文物依次呈現,在我腦子裏越發地清晰起來。
民國以降,屢有軍政衙門設於汕頭,名稱卻不冠以「汕頭」,而叫「潮梅綏靖公署」「潮梅善後督辦署」等。這既表明這些機構管轄的範圍覆蓋整個潮州和梅州地區,也反映了潮梅之間深厚的歷史淵源。事實上,至清代中期設立嘉應州,這片地域之前一直歸屬潮州府管轄,之後也常被統稱為潮梅地區。大山大水,孕育了深厚廣博的商業傳統和敢為人先的精神特質,潮梅人(或稱潮州人、潮汕人)歷來有着行走天下、愛拚敢贏、反哺桑梓的鮮明印記。一批又一批弄潮兒從山林河谷間走出來,在汕頭港告別故土,遠赴南洋,在海外打拚,然後用多年積攢的血汗錢,回鄉興辦實業,投資商業,發展公益事業,被稱作「潮梅現象」。
南洋即東南亞地區的舊稱,把「下南洋」與家鄉經濟發展串聯起來的,是一條綿延百年的僑批流通線。潮汕話稱「信」為「批」,僑批,簡而言之,就是海外華僑通過民間渠道或民間金融、郵政機構寄回國內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特殊憑證,是一種信匯合一的郵傳載體。「批一封,銀二元,叫妻刻苦勿愁煩」,這句民謠道盡了僑批的核心功能:它是親情聯繫的紐帶,也是經濟聯繫的紐帶。
一部僑批史,亦是一部時局變化史。迄今發現年份最久遠的僑批是新加坡華僑林克鍾1882年寄出的,最近的一封僑批則是2010年從外洋寄往潮安鐵舖的。儘管隨着時代進步,通信和匯款手段日益發達,僑批卻綿延百年,見證了潮汕地區與海外華僑經久不衰的聯繫。可以想見,在社會變革空前劇烈、中外聯繫日趨繁密的一個多世紀裏,一代代僑批員(亦稱水客、批腳)往來奔走於潮汕地區與南洋諸國的市鎮碼頭和荒村僻壤間,串連起一張多麼生動而蒼涼的親情、鄉情和商情網絡。
每封僑批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單個看起來大多平凡瑣碎,但將千萬封僑批融入歷史長河中,就浮現出潮汕人這一富有拚搏和開放精神的群體像,反映了他們濃烈而熾熱的家國情懷。僑批檔案被譽為「僑史敦煌」,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已徵集到各類僑批文物約12萬件,其中僑批原件7.75萬封,複製件3萬多封,還有送批用的市籃、批袋、水布、紙雨傘等文物以及各地僑批局老照片和有關僑批研究的文件、書刊若干。在這些浸透着歷史風雨和血脈親情的僑批中,有父親為剛出生卻不曾謀面的孩子取名的,有兒子問候年邁雙親的,有要求贖回被賣女兒的,有鼓勵兒子發憤讀書的……
所謂「潮梅經濟命脈,懸於南洋批匯」,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共識。據有關記載,1889年至1949年,華僑在潮汕各縣舉辦的各類實業達4,000多家。1939年前後,汕頭2,000多座新建樓房,三分之二是靠華僑匯款建成的。潮州僑批的總金額,在民國十年以前即達數千萬元,民國十年以後升至1億元以上,民國二十年以後又倍增至2億元。可以說,海外華僑對潮梅地區近代經濟社會發展、金融市場繁榮、交通設施建設以及民生改善都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其盛衰與僑匯多寡密切相關,甚至對近代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不過,僑批的最大功能還不是返鄉投資,而是當「下南洋」成為潮汕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手段之後,僑批往往是支撐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重要經濟來源。這與徽商的養成方式異曲同工: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若把民諺中的「徽州」改作「潮州」,一點都沒有違和感。僑批長短各異,短則寥寥數語,長達三千餘字,文體多種多樣,有家常俚語,有詩詞駢文,但基本內容主要是三項:一是報告自己的近況,二是述說思念之情,三是隨信帶來的銀錢或物品。比如一封寫給母親的僑批,竟是一首長達32行的七言詩,文辭素樸,情意殷切,讀來讓人動容:
相見時難別亦難 慈親不必憂心間
風采儼然平似日 暫將家信報平安
便寄鶯銀三大元 到家應用回示還
短箋彩筆寫不盡 餘音杳杳候後傳
漂洋過海下南洋,大多為生計所迫,識文斷字者並不多,僑批通常請人代筆。代人寫批不僅文筆要好,還要有好的職業操守,才能贏得信任。上世紀中葉,潮州澄海縣有一個名叫洪銘通的寫批人,為僑眷代寫回批逾半個世紀,周邊一帶幾乎無人不曉,人稱「寫批洪」。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四不寫」原則,雖然只是寫僑批的規範,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潮商誠實守信的形象:銀錢數條不清者不寫,誇大兒孫不肖引以同情多寄錢者不寫,傷天害理唆間人家孬話者不寫,有辱國格裝窮叫苦者不寫。
作為一種特別的跨國家書,僑批不只是家長裏短,還記錄着一個多世紀裏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饒宗頤先生曾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對僑批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海內外潮人經濟政治史的一項世界性課題。汕頭僑批文物館正是在饒宗頤、莊世平等潮汕名人的積極倡議下設立的。走進這座全國首家僑批文物館,饒老親筆題寫的「海邦剩馥,媲美徽學」八個大字格外醒目,他曾就此作過一段解釋:
「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據、契約等經濟文件,而潮汕能與之媲美的是僑批。僑批等於徽州契約,其價值相等。來自民間的僑批記載翔實,內容豐富,從中可以了解到祖國與僑胞居住國的國情、僑胞故鄉的鄉情、僑胞家庭的家情和僑胞與他們眷屬的親情,是研究社會史、金融史、郵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國際關係史的寶貴歷史資料,與典籍文獻互相印證,補充典籍文獻記載之不足,可謂是繼徽州契約文書之後在歷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發現。」